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思想引导手册内容摘要:

针对的观点: “西方的民主制度才是真正的民主,我们的民主制度太落后了 ”。 民主是一种保障主权在民的政治制度,它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给人们提供平等的机会,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基本价值。 但是民主不是万能的,不能解决人类所有的问题。 民主都是具体的、相对的、发展的。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各具特色的不同民主制度形式。 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国家,所建立的民主制度是有差别 的。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需要什么样的民主制度 ?那一定是选择适合自己国情的,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的。 相反,脱离自己国情的民主制度就不合适。 一切民主,无论是观念,还是制度,都具有普遍性、社会性的一面,也具有特殊性和阶级性的一面;即使在形式上相同和相似的民主制度,也会存在本质上的不同,每个国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去实现民主的价值,把其他国家的民主制度作为评判标准去衡量其他国家的民主程度是不合适的。 西方式民主根植于西方独特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产物。 如果西方民 主形式中有适合我们的方面,我们是可以将其加以吸收和借鉴的。 相反,如果不顾本国国情,简单移植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则可能产生 “水土不服 ”甚至 “异体排斥反应 ”。 原苏东、非洲、拉美等一些国家,照搬照抄西方民主制度模式,不但没有带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幸福,反而导致政局动荡、经济低迷、民生凋敝。 比比皆是的前车之鉴,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12 还要清醒地看到,美国等西方国家向世界各地推行西式民主是有目的的,他们往往借助发展中国家搞西式普选的时机,利用资金扶持、舆论控制、民间组织渗透等手段,操纵选举和民意,培植亲西方政权,实现自己国家 的战略利益。 14.民主不能包医百病,不可能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 针对观点: “我国现在的很多问题,都是不民主导致的 ”。 民主给予人民基本的生活权利,带给人民平等,主要用来规范人们的政治生活,但是却不能取代其他制度去规范人类的全部生活。 民主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常常连起码的衣食住行问题都无法解决。 我们在推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当下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条件,注意把握推行民主要选择民主的方式和制度,把握推行民主的时机和速度。 不恰当的推行民主可能导致政治分裂,秩序失控,有令不行,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 一 种理想的民主制度,要与其经济发展程度、政治文化传统、国民素质、国际环境等相适应,要以最小的政治和社会代价,取得最大的民主效益。 15.中国的民主在符合自己国情的模式中不断发展完善 针对的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但政治体制没有实质性变化,中国现在还很不民主 ”。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认识上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中国的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中国的民主制度应该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即集中指导下的民主与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 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 党和政府还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的选举权利。 在国家的大政方针的制定和决议的过程中,我们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种民主方式一方面保证了国家政权的集中、政策决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也保证了广大人民群众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因而说,中国现在很不民主是有失公允的。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现如今中国的政治的确还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与经济发展程度及民众对民主政治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 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 革,民主化进程是不断推进的。 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施,企业、 13 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的权利保障也日益得到完善。 今天,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正式载入我国宪法,公民的民主意识、法制意识、权利意识逐渐增强。 权力运行的公开、公正和透明日益得到强调,权力追责制日益严厉,政治环境变得宽松,民众参与和监督的渠道越来越多,基层选举的范围不断扩大 …… 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步,这是不争的事实,如果没有这样的进步,经济改革和发展也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 五、引导大学生积极认同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 导地位 16.任何社会都有指导思想或核心价值 针对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只是党和政府维护统治的工具或一种学术思想 ”。 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社会,都需要有一个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价值观,作为凝聚全体社会成员意志和力量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揭示了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发展最本质的规律,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革命性的理论。 因此,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就成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 造世界的行动指南,成为世界各国工人阶级政党领导本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 17.发展的科学,何谈过时 ? 针对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了,没有坚持的必要 ”。 对于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充实的科学理论。 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强调的,他们的理论思想是行动指南而不是教条。 毛泽东也多次强调我们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地加以固守。 同时,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不要断发展的理论 ,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了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战略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也正是因为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才得以永葆旺盛的生命力。 14 六、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18.正确理解宗教信仰自由 针对的观点: “信仰宗教是公民的自由,大学生也一样。 ”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中国公民有信教的自由,也有不信教的自 由。 不能因为自己信念信仰某种宗教,就强迫他人也信仰该宗教,或歧视不信仰该宗教的人。 从古到今,无论哪种宗教都有心目中的 “神 ”,都把人的命运交给外在的 “神 ”来支配。 大学生作为公民,固然有信教的自由。 但宗教毕竟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其中的一些宿命论的思想不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从培养国家未来的栋梁出发,我们应倡导大学生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精神上积极进取、奋发向上,不要相信 “命定论 ”、 “神主论 ”,增强自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勇往直前地开创美好未来。 19.宗教具有两面性 针对的观点: “宗教是教人向善,值得提倡和大力发展 ”。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待宗教的功能,对它做一分为二的分析。 宗教既有抚慰人们心灵的功能,但也可能控制人的精神,使人变得消极;它既有可能促进人群和社会的和谐,更可能成为人群分裂的诱因,成为政治渗透和斗争的工具。 一个人要向善、行善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首先考虑通过宗教这一渠道实现。 当前随着我们国家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广大青年以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 ”为精神的志愿服务,就是表达爱心、 “积德行善 ”的很好途径。 现代社会压力大,但心理调节有多种手 段,大学生可以通过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交友娱乐等多种形式缓解心理压力。 20.警惕宗教渗透 针对的观点: “信教是个人的事,与政治没什么关系 ”。 从宗教发展史来看,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宗教都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切分的联系。 近代史上,西方国家利用传教士的宗教渗透,对我国实施 “枪炮和文化并举 ”的侵略策略。 冷战结束以来,一些西方国家除了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遏制外,不断加大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力度。 尤其是我国地域广袤、民族成分复杂的西部地区,更是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以及暴力恐怖主义主要渗透的地区。 15 现代 社会,宗教与政治的密切关系仍然存在,只是变得更为隐蔽。 美国前国务卿舒尔茨明确说过: “从宗教信仰到政治行动只有一小步距离 ”。 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把大学生作为宗教渗透的重点群体,通过资助贫困生、赞助学生活动、培植学生社团、提供免费出国机会、给予心理安慰等各种隐蔽形式,拉拢大学生接受宗教文化、成为宗教信徒,进而为他们的政治目的服务。 大学生对此要保持高度清醒和警惕。 七、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贫富差距和社会公平问题 21.只有先富带后富,才能走向共同富裕 针对的观点: “„先富 ‟带 „后富 ‟的政策有问题,并未真正实现 ”。 在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使地区间的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上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因而当下要实现共同富裕是不可能的。 如果忽视这些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差异而一味的追求平均主义和同步富裕,则只会造成人民的普遍贫穷。 市场经济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劳动者的个体能力有差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必然会有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与此同时, “先富 ”能产生积极的示范力量和带动作用。 有许多人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智慧变富了,不仅严格遵守法律,而且还慷慨地做一些公共事业,比如扶贫、建立希望小学、 救灾等等。 国家通过相关措施与制度,如免除农业税,大规模大幅度进行农业补贴;实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略;深入推进东西对口扶贫协作工作、对口援藏援疆工作等,引导、促使先富起来地区履行帮助、带动后富地区的责任和义务。 从现实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先富带后富政策的指引下,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 “共富 ”必须 “先富 ”。 “先富 ”和 “共富 ”不一定不矛盾。 “先富 ”是 “共富 ”的实现途径和手段,但必须处理好贫富差距问题,因为贫富差距过大反而阻碍“共富 ”而不 是促成 “共富 ”。 22.中国社会的主流是公平的 针对的观点: “中国社会很不公平 ”。 新中国成立后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改变了被迫的命运,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社会公平奠定了根本的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特别是在在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中国社会机会均等、平等竞争的 16 制度和文化得以确立,个人的能力素质对个人的成功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我们国家还通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养老金等一系列制度,保障社会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 由于 我国在地理环境、历史条件上的差异以及个人的知识储备和能力的不同,因而要想在我国真正的实现社会公平还需要政府和个人长期的不懈努力。 在发展初期的市场竞争中,一部分有知识、有资本、有经验、有技能的人,获得了比没有这些方面资源的人们更多的财富,这也是自然的、合理的,这种不平均与不公平不完全是一回事。 尤其在我国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初期阶段中,我们不能用平均主义解决社会公平问题,否则,会打击劳动者的积极性从而走向普遍贫穷。 对于社会上一些通过非法手段获利所造成的不公平,党和政府正在通过法制的轨道予以解决。 八、引导大学生始 终坚持党的领导 (一)关于党员干部腐败问题 23.没有健康的主体力量,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针对的观点: “腐败现象在党员干部中是主流 ”。 当前,腐败已经成为党员干部队伍中的一颗毒瘤。 但是要认识到,腐败在党员干部中是支流,否则很难想象依靠一帮只图私利的贪污腐败分子的领导,中国的建设和发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正如香港大学的张五常所说: “如果上上下下都腐败,哪有中国的今天 ?” 24.腐败的空间必定越来越小 针对的观点: “腐败在中国无法根治 ”。 有的同学说, “在中国等东方国家的传统中,人情观念浓重,关系文化盛行,对腐败具有一定的助长作用。 ”这话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但同时也要看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十分注重个人的修身养性,注重 “官德 ”建设,这种文化传统也是抑制腐败可以借用的资源。 政府不仅从文化传统上去借用资源抑制腐败,而且还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方面去着手,发展市场经济,深化机制改革,减少法律 “灰色地带 ”切断官场与商场联系的脐带,才能让权力寻租的行为越来越少,从根本上遏制腐败。 我国正建立健全有效的权力制约监督机制,包括党内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 2020 年,中纪委、监察部开通了全国纪检监察举报网站,为人民群众 举报腐败分子提供了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 17 我国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廉洁奉公、遵纪守法的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觉悟和拒腐防变能力,面对各种诱惑警钟长鸣,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二)关于党政官员的素质和形象 25.健康的主流,事业的中坚 针对的观点: “党政官员队伍有很多问题 ”。 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一直重视干部的选择和干部队伍的建设。 我们党的领导干部中集中了各门类的高素质人才。 他们有着坚定的思想信念和业务水平。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系列的优秀成果与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是分不开的。 他们在各自的工作中 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抗击重大自然灾害中,在举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重大活动中,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党政干部不畏困难、不言苦累,切实承担起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