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科学与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20xx年12月29日江苏省教育厅批准内容摘要:

设 成为 国家 特色专业 , 尚有更多、更深入、更细致和更艰巨的工作要在今后的长期的专业的建设中完成。 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 进一步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尤其是在年轻教师、年轻学者中加强对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 2. 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完善自主个性化学习分的要求,改进实践性环节的和大学生科技训练项目的管理。 3. 对大学第四学年的教学进行改革,理顺学生毕业设计与就业、考研之间的关系 , 进一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通过用人单位反馈的毕业生情况,来改进我们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满足 国家和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14 电子科学与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工作总结 南京邮电大学 1997年学校申报光电子技术专业,从 1998年起招生,第一届招收 1个班 34位学生, 1999年起按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招生,目前已有 7届毕业生,毕业学生近1000人。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自 2020年被批准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以来,虽然由于学校教学机构的调整,该专业从光电工程学院调整到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学校和该专业所在学院始终高度重视电子科学与技术品牌专业建设工作,认真贯彻执行《省高校品牌专业遴选、管理 和验收实施办法》。 三年来,按照该专业建设目标及进度计划,结合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以江苏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验收标准为依据,明确建设的目标、思路、计划和任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积极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并强化了特色,取得了优异成果。 现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工作总结如下。 一、专业建设目标的进展和成效 (一 )建设目标、思路与培养方案 ,明确目标,理顺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 “ 三个面向 ”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按照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的要求,围 绕着如何培养和造就适应光通信飞速发展、光电子技术突飞猛进、光信息技术异军突起的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一根本任务,积极探索,形成了 “ 加强基础、注重素质、拓宽知识、增强适应性 ” 的教学工作思路,将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专业建成国内同类专业中特色鲜明、人才质量高、广受社会欢迎的专业,逐步成为国内一流专业。 2.加强研究,深化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2020年以来,我们认真探索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质量标准,深入研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 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明确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并完善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健全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人才培养目标为 “ 15 以光通信为立足点和主要方向,逐步向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拓展,培养适应‘ 光子时代 ’ 需要,掌握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和具备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光通信、光电检测技术及光信息技术等领域内宽厚理论基础、实验能力和专业知识,并接受科学实验与科 学思维的训练,具备本学科与跨学科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能在该领域内从事各种光电子、微电子和光通信系统的设计、制造、维护、管理以及相应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究、开发等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 按照 “ 整体优化原则;德智体全面发展原则;加强基础,增强适应性原则;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注意基本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实践的原则和因材施教原则 ” , 2020年和 2020年,分别 修订了 “ 电子科学与技术 ”人才培养方案,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着重注意了以下几点: ( 1)体现特色、明确专业方 向,根据我们学校长期为 IT行业培养人才和我们学院的基础和优势,设置了光通信技术、光电子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三个方向, 并对专业方向的发展作了规划, “ 以光通信为立足点和主要方向,逐步向光电子和微电子技术拓展 ”。 ( 2)在课程设置上,主干课程明确,设置合理,将专业基础课程分成四大模块:即电工电子基础、光电子基础、固体电子基础和通信基础;同时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把体现当代学 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在专业方向上,设置了光电子技术、光通信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三个方向,既符合专业规范的要求,又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在专业课部分,注意 “ 宽、新、浅 ” ,设置了光纤通信原理与系统、光纤网络技术、光纤传输技术、光信息处理、光纤传感技术、光电检测与信号处理等课程,充分体现了时代特色和光电子、光通信的最新发展。 ( 3)为了使一年级新生对本专业有一些初步的了解,以方便学生以后的学习,我们从 2020级开始设立 “ 电子科学与技术导论 ” 课程,由专业负责人亲自主讲,开设三年来,收 到了很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 4)在 2020年修订的培养方案中,为拓宽学生知识面,鼓励学生跨学科选读课程,除原来的专业课程模块的选修课程外,在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等各 16 个课程模块增设选修课程,提供给学生修读。 为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增强大学生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鼓励各专业开设创业指导课程,规定各专业须开设一门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课程。 以引导大学生按照创业型人才的要求,转变就业观念,自觉调整大学的学习生活,处理好创业与专业学习、创业与创新学习、创业与提升素质的关 系,了解创业的基本方法和程序,为今后创业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020年 ,我校作为课题主持单位承担了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任务课题 “ 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子技术方向)指导性专业规范研制 ” ,将我们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主要内容融入到专业规范中。 经过二次修订,该专业的培养方案,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时代要求,培养规格定位准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并具有鲜明的特色;培养方案具有创新性、科学性,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方案可操作性强,实施效果好。 对国内该专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师资队伍建设 1. 师资队 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全面提高教师的政治、业务素质,逐步建设一支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和办学规模发展需要,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充满活力、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师资队伍。 2. 建设措施 ( 1)积极引进教师, 2020年以来,已引进教师 9人,其中教授 3人,副教授、博士后 2人,博士 8人,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更加合理。 聘请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教授和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原总工毛谦为兼职教授,指导专业建设工作。 ( 2)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目前在职攻读博士研究生 3人,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 1人;另外,中青年教师中有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4人,院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5人。 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赵新彦、涂兴华和孙晓芸老师在南京邮电大学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 这支队伍素质优良、结构优化、高效精干、充满活力、梯队合理,素质优良, 2020年该专业光电子教学团队获南京邮电大学优秀教学团队。 17 目前,负责该专业学生培养任务的是一支由 7名教授领衔、素质好、学术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 其中杨祥林教授是我国著名的光通信专家,曾多次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由他主编的《光放大器及其应用》一书 2020年获全校唯一的教育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2020年 10月获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与中国光学学会联合颁发的 “ 全国光纤通信与集成光学杰出贡献奖 ” ; 2020年以来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二项,发表学术论文 30余篇。 专业负责人陈鹤鸣教授 2020年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曾多次获江苏省和邮电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2020年以来出版教材 5本,其中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一本,省立项精品教材一本,发表学术论文 32篇,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四项,获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二等奖各一项。 目前这支队伍中,教授、副教授比 例达 %, 35岁(含)以下青年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 92%,其中 45岁以下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 %.专业基础课和主干课由教授或副教授讲授, 55岁以下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 立项建设以来 “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 分别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 , 承担教育部电子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任务课题三项,承担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内的科学研究项目近 40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 10篇,发表科研论文 89篇。 (三)教学条件建设 实验室建设是专业建 设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我们组织教师进行了充分的调研,制定了实验室建设规划。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是一个工科专业,所培养学生除必须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外,还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因此,需要建设一个以光电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及信息再现等为主要内容的 “ 光电信息实验中心 ”。 以专业基础课实验教学为主,兼顾专业课实验的需要,结合专业方向,注重专业原理,加强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 在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的思想,深化实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实验和实践教学质量实验室的科学管理,积极开展实验教 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教学模式;注意提高管理水平和综合效应;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实验室人员的积极性,真正把实验室建设成为完成本科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室建设的主要内容如下: 18 ( 1)现代光学及激光综合实验平台 该项目建设针对光学综合实验的教学要求及课程特点,着重于学生对光学学科的整体把握和融会贯通能力的培养,所建成的实验系统可完成物理光学、波动光学、激光原理等课程涉及的主要实验,并为学生自行设计创新性实验提供条件,可以完成物理光学、波动光学、激光原理等实验和专题实验教学。 ( 2)光电信息处理综合实验平台 该实验系统的建立,使学生对各种现代光电信息处理和传感器的工作原理、适用场合、性能指标等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可根据测试内容、目的和要求,自行设计小型的智能系统和光信息处理系统,进行创新实验研究,可完成光信息处理、光电检测与信号处理和光电传感等实验。 ( 3)光通信与光纤技术综合实验平台 光纤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已使信息高速公路成为现实,而光纤传感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智能材料、智能结构等技术的应用展示了良好的前景,因此光通信与光纤技术及应用已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系统的建立,使学院在该方向继 续保持特色和优势,可进行光通信、光调制和光纤特性测试等实验,特别有利于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 ( 4)光电信息技术硬件模块:配备各类相干和非相干光源、光学镜头、系列窄带干涉滤光片、各类光学精密调节架、接收器件系列等,为本科生进行光电信息领域设计性实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提供硬件平台。 2. 其他教学设施建设 经过这一轮建设,实验室、实习基地和图书资料等能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目前可用于本专业学生校外实习的基地有 12个,其中与南京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江苏省光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支持本科教学, 吸纳学生参加科研工作。 另外,与春晖科技有限公司和江苏中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定协议,每年均有几十位学生到这些基地进行实习和毕业设计。 3. 建设经费充足 学校用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及现代教育技术等专项的建设经费充足,立项建设以来持续增长, 20202020年为了迎接教育部对我校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投入专项经费 60万; 2020年微电子实验室获得中央财政和地方共建资助经费 400万; 2020年 “ 光电信息实验中心 19 ” 评为江苏省实验示范中心,建设经费 200万,另外,用于品牌专业的 专项建设费 ,为取得突出的专业建设成效提供保障。 (四)教学改革、建设与管理 1. 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建设是建立在电子学、光学、工程学等多种学科基础上的,课程的设置既要避免偏向某一学科的倾向,又要防止仅仅是各种课程简单的叠加。 在充分吸取国内外不同类型学校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考虑到我校的办学特色,重点开展课程体系的设置改革和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是教学建设和改革的核心,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立项建设后,我们在 “ 电子科学与技术 ” 专业基础 课程方面进行了重点建设。 进行重点建设的课程有 “ 电路分析基础 ” 、 “ 光电子学(英文教材) ” 和 “ 电工电子实验 ”。 这三门课程经过一轮建设后,已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自己动手编制多媒体课件。 课件标题醒目,内容清晰,充分运用字体、颜色、着重、斜体等工具手段,体现教学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尽量使用与讲述内容密切相关的彩图,适当使用动画片段来讲解复杂现象或实验技术的动态过程,增加学生的体验和兴趣。 采用多媒体课件提高了教学效果,我们还将课件在教学网站上公布,便于学生复习和自学。 2020年 5月,光电子学课程被评为校立项建设精 品课程, “ 电路分析基础 ” 和 “ 电工电子实验 ” 两门课程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