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芋田里“出”竹荪亩均增收上万元内容摘要:

1、”竹荪 亩均增收上万元竹荪被誉为“真菌皇后”,永康市食用菌研究所李汝芳首创的毛芋田套种竹荪高效复种技术使毛芋和竹荪双丰收,1 亩土地最高创收 2 万元,仅竹荪一项就创收入 元。 笔者特将李汝芳整理的整套生产技术要点摘录如下:竹荪习性:喜温、喜湿、喜阴、好气,又怕高温、怕水渍、怕强光照。 它属腐生菌,靠分解竹屑、木屑、甘蔗渣、玉米秆、稻草等培养料的纤维素及其他物质并吸收其营养质生长。 地块选择:选择灌溉便利的农田为宜,栽培场地最好是土质疏松,含腐殖质,偏酸性的砂质壤土。 栽培前准备:备足竹屑、阔叶树木屑、甘蔗渣、稻草等培养料。 田块做畦时,要施足基肥(因为种上竹荪后就会给施肥带来诸多不便),播种好毛芋后, 2、小心在畦面上均匀铺撒经发酵的上述培养料,每平方米撒培养料 10 公斤左右,并压实。 播种:播种时间一般选择在 2 月底 3 月初,与种毛芋同步。 菌种点播与撒播均可,点播时把菌料掰成小块,点播间隔密度在 15 厘米左右,培养料表面覆土 5厘米,若土干应喷少量水。 发菌管理:播种后 5 天至 15 天,菌丝向培养料纤维表层、填料的四周及内部纵深扩展吸收养分。 管理上主要是控制好栽培湿度,保持覆土层不干不湿,不要随意翻动以免损伤菌丝。 4 月至 5 月中旬是竹荪菌丝生长期,关键是保湿保温。 竹荪菌丝生长最适温度是 20至 28。 20以下可盖地膜保温,低温多雨天气要排水通气;连晴数天,畦内湿度下降到 60%以下 3、时,要适当对畦面喷水。 培养期内可以向菌床四周的地面上撒石灰粉或喷杀菌剂药液在遮盖物上,防止霉菌交叉感染。 出菇管理:菌丝上面后,再经过 15 天至 20 天时间,就开始进入原基期。 在此期间管理主要是保持菇床适宜的含水量(土湿),控制好光照,湿度保持在 90%。 再经过 10 天至 15 天就逐渐进入生殖生长时期,即菌蛋期,幼蕾和下部菌索同时增大成为菌蛋。 在此期间对湿度要求更高,既要经常喷水保湿,又不能积水。 在播种后 60 天至 90 天左右,子实体形成,进入出菇期,湿度保持在 90%至95%,温度控制在 20至 30竹荪出菇最好。 在出菇阶段喷水时间应安排在早上 7 时以前,7 时以后开始出菇,不能 4、喷水。 竹荪喷水要求“四看”:即一看遮盖物,竹叶或稻草变干时,就要喷水;二看覆土,覆土发白,要多喷、勤喷;三看菌蕾,菌蕾小,轻喷、雾喷,菌蕾大多喷、重喷;四看天气,晴天蒸发量大,多喷,阴雨天不喷。 这样才确保长好蕾,出好菇,菇形美。 7、8 月份天旱,每隔 5 至 7 天要灌跑马水一次,让水淹至料底为宜,达到增加土壤湿度降低温度的目的。 畦床除草:可用“一颗星”除草剂除草,但不能用人工拔除杂草,防止菌丝因表土松动,而破坏菌丝正常生长。 病虫害防治:竹荪的主要病害有青霉、绿霉、毛霉、曲霉病等。 主要虫害有白蚁、螨虫、鼠害等。 防治办法:霉菌及杂菌防治用食用菌杀菌剂,在菌蕾及子实体生长时期忌用药物防治,如发现杂菌孢子(有颜色)产生,可用碳铵或石灰进行覆盖消毒,抑制杂菌的蔓延;螨虫用食用菌专用杀螨剂或食用菌特效杀虫剂。 荪成熟当天开伞裙多在上午 8 时至 11 时左右,应及时采收,不能过夜。 采收时摘去菌盖,除去菌托,放置于箩筐。 待 1 个小时菌裙全部脱下后,即可以脱水、烘干。 采后管理:第一茬菇采收后适当增施肥料,促进下一茬菇蕾形成。 烘干加工:竹荪一般采用机械脱水烘干法,这样干品色泽白,朵形疏松不收缩,商品价值高,符合出口要求。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