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低产原因及改良对策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005 年我场棉花单产低的原因,从总体上看,除了受环境、地理、气候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 一、杂2005 年我场种植的棉花品种多达 9 个,多个品种的共存(尤其是同一轮作区品种的多样化及个别地块的一地多种现象),导致棉花生长不整齐,品级下降,产量降低,优良品种的特性得不到体现。 黄萎病的蔓延、扩散,尤其是 18陆早 10 号等品种在其生长中后期黄萎病的普发,导致减产 10%左右;其次棉铃虫由原来的次要害虫上升为当前的主要害虫,棉铃虫、棉蚜、棉叶螨三种虫害的共同影响,成为我区棉花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杂,再加上职工素质、管理措施不到位,品种更新后与之相适 2、应的配套栽培技术落实不到位,影响着棉花产量的提高。 靠化肥供给棉花生长所需的养分,造成土壤耕层板结,理化性质得不到改善,从而影响棉花正常的生长发育,最终造成产量下降。 坏了土壤结构,影响了土壤的通透性和农作物的正常出苗,影响了科学密植、扎根和生长发育。 残膜污染已成为影响棉花产量且难以根治的人为障碍因素。 下旬至 8 月初,部分棉田红叶茎枯病的普发造成棉花早衰,减产 5%左右。 原因在于叶片过早老化,丧失光合功能,造成顶部部分花蕾的干枯脱落,影响了盖顶桃的形成。 二、大生产资料自理的投放力度,通过鼓励和提高职工的种地、养地积极性,增加对棉田中有机肥的投入,进而达到改良土壤和培肥地力的目的。 熟、丰产、抗虫、 3、抗病品种,实行 1 个地区种植推广23 个品种,1 个轮作区只种植 1 个品种,便于强化管理和实施全程调控技术,从而达到塑造理想株型和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进而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棉花单产。 当扩大小麦种植面积,培养天敌生物群落,建立棉花生物保护系统,做到以益控害,防止并减轻害虫危害。 变传统农业大面积地平均投入的资源浪费做法,对作物栽培管理实施定位,按需求进行变量投入,提高各项管理措施的时效性、到位率,做到科学水肥管理,防早衰,从而达到节能降耗、丰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养和使用专业精、素质高的技术人员,便于切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善虫情测报制度,为防治工作提供准确信息,便于领导决策指挥生产。 育,使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通过制定硬性指标和采取各项有效措施逐步消除地膜对土地的污染,走可持续性的农业发展道路。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