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床管理复杂、移栽劳动强度大等缺点,由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与江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制的棉花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突破了长期以来棉花育苗依靠手工作业的传统模式,达到了棉花育苗省工、省力的目标。 目前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户对该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充分。 为此,本报记者就机械化微钵育苗的优缺点和详细技术环节采访了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棉花栽培研究专家张培通副研究员。 据介绍,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是利用制钵机械制成高 米左右、直径 后将棉种播入营养钵中的育苗方式。 这种育苗方式比传统的营养钵育苗方式优越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机械制钵,制钵速度快,每小时可 2、出钵 2500,相当于手工制钵 5 小时的制钵量。 二是钵体小、营养土用量少、苗床小,每亩可节省备土制钵用工 2 个以上。 三是育苗期缩短,棉苗 2 叶 1 心期即可揭膜炼苗移栽,每亩可节省苗床管理用工 1个。 四是移栽操作简便,每亩可节省移栽用工 2 个以上。 但是,制钵机械价格高(每台需 3000 元),对植棉规模小的农户来说投入成本较大,限制了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的发展。 加快研究步伐,研制出适合一家一户使用的小型制钵器械是该项技术应用发展的当务之急。 机械化微钵育苗方式适合在沿海土质为黏土和壤土的地区应用,土质为沙土的地区成钵率低,最好采用传统的营养钵育苗。 在移栽成活率和缓苗期问题上,只要苗龄适宜, 3、棉苗素质好,移栽成活率和缓苗期可以达到传统营养钵育苗的指标。 值得注意的是,采用机械化微钵育苗方式适宜的移栽苗龄为 2 叶 1 心,超过 2 叶 1 心期不利于移栽成活,茬口较晚的地区应适当推迟播种。 由于机械化微钵育苗钵体小、苗龄短,在育苗管理上与传统营养钵育苗有所区别。 播期确定。 育苗时间应适当推迟,早茬口播种期在 4 月 15 日前后,中晚茬口播种期在 4 月 25 日前后。 播种操作。 苗床浇足水后播种,每钵播 1,上盖 米厚细土,营养钵间空隙要填满。 播后对苗床喷施除草剂,上搭高 50米的小拱棚,并清理苗床四周的排水沟。 苗床管理。 播种至齐苗前高温高湿催齐苗。 出苗前封闭棚膜,齐苗后抢晴天揭膜晒床降湿,防止棉苗蹿高形成高脚苗和预防病害。 子叶平展时喷施广谱保护性杀菌剂预防苗期病害,没有用过床草净的苗床喷施壮苗素控高。 苗期苗床温度控制在 25气温升高后揭开两头棚膜和通风孔降温,确保棉苗暖床过夜,促苗快长。 遇阴雨天气盖好棚膜保温。 移栽前 4揭膜炼苗,控制水分,确保移栽时钵体完好。 苗龄 20、棉苗 2 叶 1 心期移栽。 专利查询。棉花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
相关推荐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简矮密”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基因抗虫棉为基础,采用化学除草减少中耕、简化整枝辅以化控、宽行密植、以水调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项技术,实现矮化密植、增产增效的栽培目标。 产量指标为每亩产子棉 200250 公斤,产量结构为:密度每亩 40006000 株,每亩成铃数 5500060000 个,单铃重。 生育进程为:4 月 1520日播种覆膜,4 月底为出苗期,6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病增产两相宜 棉花的生长后期根系对养分的吸收能力明显下降,但如果对棉花叶面喷施氮、磷、钾、锌、硼等肥料,可以起到防早衰、促早熟、防病害、防落铃、结大桃的作用,具有显著的增产效果。 1、施氮肥防早衰每次亩用 1%的尿素溶液 75100 千克,每隔 57 天喷施 1 次,连喷 23 次,可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起到防止早衰、提高产量的效果。 2、施磷肥促早熟棉花后期叶面喷施磷肥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做好肥水管理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点:化学调控花铃期进行化控,能将营养生长养分更多地转向生殖生长,减少蕾铃脱落。 建议对长势较强的棉田在初花时,每亩喷洒缩节胺 ,或 25% 助壮素 8升。 盛花时依照长势再化控一次,每亩喷洒缩节胺 ,或25% 助壮素 10- 12 毫升。 最后一次化控应当在棉花打掉顶心之后 7,顶部果枝已有三个果节出现后进行化控,每亩喷洒缩节胺 ,或喷洒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蚜,俗称腻虫、油汗。 危害特征以成若蚜群集于叶背和嫩尖上吸食汁液,被害组织细胞受到破坏,致使棉叶向背面卷曲,植株矮缩不长,同时分泌蜜露,导致霉菌滋生,影响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苗蚜 5 月中旬6 月中旬,伏蚜 7 月中旬8 月中旬,每年繁殖1020 代。 近年来在我国棉花主产区上升为主要虫害,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防治技术防治指标:棉花苗期蚜虫防治指标:3 片真叶前卷叶株率 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