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角斑病咋防治内容摘要: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从子叶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病。 发病后首先在叶片背面产生深绿色小点,以后小点逐渐扩大,受叶脉限制形成多角形油渍状病斑。 菌液潮湿时为黄褐色黏状物,干燥后呈白色干痂状。 严重时可造成叶片干枯、脱落。 若将病叶移到光线下透视,病斑部分状似油纸。 病因一是连作重茬,土壤中病残体带菌引起发病;二是光照差、湿度大、温度高,棉花枝叶破损,有利于病菌浸染。 防治清理棉田:把棉田中整掉的枝、老叶及病残体及时运到田外,集中烧毁或深埋。 平衡施肥:特别是氮肥施用量不要过多。 合理排灌:旱时浇水不宜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净积水,中耕散墒。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用 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 600 倍液喷雾防治,或每亩用 72农用链霉素可溶性粉剂(1000 万国际单位)加水 50 公斤喷雾,或用 50多菌灵或 70托布津 1000 倍液喷雾,隔710 天喷 1 次,连续喷 23 次。 专利查询。棉花角斑病咋防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棉花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床管理复杂、移栽劳动强度大等缺点,由江苏省农科院经作所与江苏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制的棉花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突破了长期以来棉花育苗依靠手工作业的传统模式,达到了棉花育苗省工、省力的目标。 目前机械化微钵育苗技术处于试验示范阶段,还没有大面积推广应用,农户对该技术的了解和掌握不充分。 为此
棉花简矮密栽培新技术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花“简矮密”栽培技术的主要内容是以转基因抗虫棉为基础,采用化学除草减少中耕、简化整枝辅以化控、宽行密植、以水调肥、综合防治病虫害等项技术,实现矮化密植、增产增效的栽培目标。 产量指标为每亩产子棉 200250 公斤,产量结构为:密度每亩 40006000 株,每亩成铃数 5500060000 个,单铃重。 生育进程为:4 月 1520日播种覆膜,4 月底为出苗期,6
棉花抗性蚜虫防治技术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蚜,俗称腻虫、油汗。 危害特征以成若蚜群集于叶背和嫩尖上吸食汁液,被害组织细胞受到破坏,致使棉叶向背面卷曲,植株矮缩不长,同时分泌蜜露,导致霉菌滋生,影响光合作用。 发生规律苗蚜 5 月中旬6 月中旬,伏蚜 7 月中旬8 月中旬,每年繁殖1020 代。 近年来在我国棉花主产区上升为主要虫害,严重影响棉花生产。 防治技术防治指标:棉花苗期蚜虫防治指标:3 片真叶前卷叶株率 510
棉花枯,黄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农业技术全集之植,萎病的生态防治技术 棉花枯、黄萎病是棉花的重要病害,直接影响棉花的产量,病害严重时可使棉花绝产,因此是限制老棉区棉花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实际生产中要选用抗枯、黄萎病性好的品种。 市场上虽有多种针对黄萎病的药剂出售,实际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因此,除控制好枯、黄萎病的传播途径外,从栽培耕作学的角度出发,改变棉花枯、黄萎病发生的生态环境,使之不利于枯、黄萎病的发生,从而减轻棉花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