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空索道工程技术规范内容摘要:

支架导向装置的工作段,应使货车和有制动器客车的向内摆动不大于 14%;无制动器客车的向内摆动不大于 20%。 双线往复式客运索道的支架导向装置,应为对称于支架纵向中心线的封闭曲线环。 五、无导向装置的支架,应使向内和纵向摆动 20%的货车或向内和纵向摆动 35%的客车顺利通过。 六、支架顶部应设有效工作高度不小于 2m 的起重架。 七、支架头部应设带护栏的操作台。 当承载索或承载牵引索在支架上的倾角较大时,操作台应设计成与倾角一致的台阶形。 八、支架上应设工作梯。 当支架高度大于 10m 时,工作梯应设护圈。 当支架高度大于 20m 时,工作梯应每隔 10~ 15m 分段转接 ,转接处应设带护栏的平台。 当支架高度大于 40m 时,宜在支架内部设置带护栏的楼梯。 第 条 支架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支架的主要荷载应为支架重力、线路设备重力、各种钢丝绳的垂直力和水平力以及密封式钢丝绳的摩擦力。 附加荷载应为风荷载和 雪荷载。 特殊荷载应为客车制动力、货车卡车力和按有关规定确定的地震力。 二、进行荷载组合时,应分成索道运行时和索道停运时两种不同情况,并应按最不利的荷载组合计算支架。 三、支架的安全系数,索道运行时不得小于 3;索道停运时不得小于 2。 四、支架的主要承载构件,应进行疲劳校核。 五、在最不利的荷载组合下,支架横担的水平扭转角,双线循环式货运索道不得大于 1176。 ;其他索道不大于 176。 第 条 支架的基础,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般应采用短柱式钢筋混凝土基础。 如遇岩石类地基时,宜 采用梁式或锚杆基础。 二、在最不利荷载组合下,基础防止滑移、倾复和扭转的安全系数,均不得小于。 三、基础位于边坡附近时,应校验地基的边坡稳定性。 四、在冰冻地区,基础底面应埋至冻土深度以下。 五、基础顶面露出设计地面的高度不得小于 300mm,但钢筋混凝土支架的基础顶面不受此限。 六、基础周围应有排水设施。 七、基础地脚螺栓应预埋。 其预埋深度,短柱式钢筋混凝土基础应为螺栓直径的 35 倍;毛石混凝土基础螺栓至基础底面的距离,不得大于 100mm。 第六节 检修设施 第 条 索道应设置下列检修设施: 一、小型机修间: 小型机修间应设在站房附近。 其面积和装备水平,应按修理为主、备件外购的原则,根据企业的机修体制和协作条件确定。 二、牵引索或承载牵引索检修场地和换绳场地: 检修场地应设在端站附近索道线路的一侧,长度不得小于 50m,宽度不得小于 3m,地面应适当处理; 检修场地应兼作换绳场地。 当有特殊要求时,可另设换绳场地; 检修、换绳场地应设置电动慢速绞车、滑车、手扳或手拉葫芦、地锚、接绳和换绳等专用工具。 三、其他检修设施: 站内应设 置检修设备和钢丝绳用的起重设备、电动绞车、滑车和各种专用工具 ,并应设置检修钢丝绳用的吊环、地锚、预埋件、预留孔和绞车基础; 应配备适当吨位的检修用汽车; 在通行困难地段,宜结合山间小道或施工便道,修建宽度不小于 1m 的检修便道; 货运索道宜配备小型发电电焊机组。 第三章 双线循环式货运索道工程设计 第一节 货车 第 条 货车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一般情况下,应选用下部牵引式货车、当线路较短。 地形凸起且不需要自动转角时,应选用水平牵引式货车; 二、一般 情况下,应选用重力式抱索器。 当承载能力大于 和运行速度大于 ,应选用弹簧式抱索器; 三、一般情况下,应选用翻卸式货车。 当运输粘结性物料和货车容积大于 ㎡时,应选用底卸式货车; 四、在相同运输能力条件下,宜选用承载能力和容积均较大的货车; 五、翻卸式货车的有效容积利用系数,运输非粘结性物料时宜采用 ;运输粘结性物料时宜采用~ 六、货箱上口宽度与运输物料最大块度之比,当采用旋转式装载机时不得小于 8;当采用重力式装载设备时不得小于 4;当采用强制式装载设备时不得 小于。 第 条 货车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货车的承载能力,应为 、 和 ; 二、货车的容积,应为 、 、 、 、 、 、 和。 三、货车的运行速度,宜为 、 、 、 、 、 和。 四、吊架的长度,应按货车在承载索倾角最大的支架上纵、横向摆动 20%时,货车不得接触该支架任何部位的条件校验。 五、货箱应有可靠的锁闭装置; 六、车轮宜设铸型尼龙轮衬或其他软质耐磨轮衬。 第 条 设置自动转角或自动迂回站的索道,货车的最高运行速度应符合表 的规定。 货车自动转角或自动迂回时最高运行速度 表 第 条 货车的发车间隔时间,宜符合表 的规定。 货车的发车间隔时间 表 第二节 承载索与有关设备 第 条 承载索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承载索应选用密封式钢丝绳,其公称抗拉强度不宜小于 1170MPa。 二、承载索拉紧端的初拉力,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To——承载索拉紧端的初拉力 (N); No——每年通过承载索的车轮次数; R——每个车轮作用在承载索上的轮压 (N)。 三、每个车轮作用在承载索上的轮压,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Q——重车重力 (N); qo——牵引索每米重力 (N/m); λ——车距 (m); tυ——牵引索作用在支架上的附加压力 (N),侧型平坦时 tυ= (~ )Q;侧型复杂时 tυ=(~ )Q; i——每辆货车的车轮数。 四、按初拉力预选承载索时,钢丝绳实际破断拉力与初拉力之比,永久性索道应为 4~ ;临时性索道应为 ~。 第 条 承载索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承载索的抗拉安 全系数,永久性索道应为 ~ ,临时性索道应为 ~。 二、承载索的最大与最小工作拉力,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式中 Tmax——承载索的最大工作拉力 (N); Tmin——承载索的最小工作拉力 (N); W——承载索拉紧重锤的重力 (N); qc——承载索每米重力 (N/m); h——承载索拉紧端与锚固端之间的高差 (m); K——拉紧区段内承载索摩擦力的折减系数; Σ△ T——拉紧区段内承载索按同向叠加计算的摩擦力总和 (N)。 三、拉紧区段内承载索按同向叠加计算的摩擦力总和,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 C1——拉紧索导向轮的阻力系数,带滑动轴承的导向轮为 ~ ;带滚动轴承的导向轮为 ~;其中导向轮直径较大时取小值,反之取大值; μ——承载索与鞍座之间的摩擦系数; q——线路均布载荷 (N/m); L——拉紧区段的平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