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茎枯病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东北棉区、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沿江、沿海棉区发生较重。 棉花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蕾期受害重。 子叶、真叶染病初生边缘紫红色、中间灰白色小圆斑,后病斑扩展或融合成不规则形病斑。 病斑中央有的出现同心轮纹,其上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部常破碎散落,湿度大时,幼嫩叶片出现水浸状病斑,后扩展迅速似开水烫过,萎蔫变黑,严重的干枯脱落,变为光秆而枯死。 叶柄、茎部染病病斑中央浅褐色,四周紫红色,略凹陷,表面散生小黑点,严重的茎枝枯折或死亡。 棉铃染病病斑与茎上症状相似。 中间颜色较深,黑色。 湿度大时病斑扩散迅速,致棉铃成为僵瓣,铃开裂不全或不开裂。 病原棉壳二孢菌,属半知菌亚门 2、真菌。 分生孢子器初埋生在棉株表皮组织下,成熟后露出在表皮上。 孢子器球形,黄褐色,顶部具略突的圆形孔口,壁较薄易碎,大小 5m),内生很多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或双胞,无色,大小 (m)。 病菌生长适温为 25。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棉花种子内外或随病残体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翌春侵染棉苗,且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释放出分生孢子借风雨、蚜虫传播,进行再侵染。 出苗期、现蕾期气温稳定在 20以上,连阴雨持续 3,在 3内该病可能发生或流行。 生产上此间气温低、降雨多常引发该病大发生。 棉蚜为害严重的棉田,该病发生重。 连作、管理粗放的棉田发病也重。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方法参见棉花黑根腐病。 (2)加强栽培管理,实行合理轮作,精耕细作,育苗移栽,合理施肥,促棉株健壮,提高抗病力。 (3)治虫防病。 防治该病结合治蚜,预测该病在雨后 1将会流行,且蚜虫数量大时,喷洒11200 倍式波尔多液或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并在上述药液中加入 50%乐果乳油或 80%敌敌畏乳油 1000 倍液,兼治棉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