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棉苗炭疽病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状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 苗期染病发芽后出苗前受害可造成烂种出苗后茎基部发生红褐色绷裂条斑,扩展缢缩造成幼苗死亡。 潮湿时病斑上产生桔红色粘状物(病菌分生孢子)。 子叶边缘出现圆或半圆形黄褐斑,后干燥脱落使子叶边缘残缺不全。 棉铃染病初期呈暗红色小点,扩展后呈褐色病斑,病部凹陷,内有桔红色粉状物即病菌分生孢子。 严重时全铃腐烂,不能开裂,纤维变成黑色僵瓣。 叶部病斑不规整近圆形,易干枯开裂。 茎部病斑红褐至暗黑色,长圆形,中央凹陷,表皮破裂常露出木质部,遇风易折。 生产上后期棉铃染病受害重,损失很大。 病原 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态为 棉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少见。 子囊壳暗褐色,球形至梨形, 2、大小 1000m),埋生在寄主缚织内。 子囊内含子囊孢子 8 个,单胞,椭圆形,略弯曲,大小 12m)。 无性态分生孢子着生在分生孢子梗上,排列成浅盆状,分生孢子盘有刚毛,刚毛暗褐色,有 2隔膜。 分生孢子梗较短,其上可连续产生分生孢子。 分生孢子无色,单胞,长椭圆或短棍棒形,大小 9m),多数聚生,呈粉红色。 分生孢子萌发时常产生 1,每隔长出一个芽管,芽管顶端生附着器,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 分生孢子萌发适温 2535时发芽少,生长慢,10时不发芽。 适合发病土温为 24相对湿度 85%以上。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在棉籽短绒上越冬,少部分以菌丝体潜伏于棉籽种皮内或子叶夹缝中越冬,种子带菌是重 3、要的初侵染源。 病菌分生孢子在棉籽上可存活 1,由于棉籽发芽始温与孢子萌发始温均在 10左右,棉籽发芽时病菌很易侵入,以后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昆虫及灌溉水等扩散传播。 棉铃染病病菌侵入棉籽,带菌率 30%发病的叶、茎及铃落入土中,造成土壤带菌,既可引发苗期发病,又可经雨水冲溅侵染棉铃,引起棉铃发病。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种子和进行种子消毒是防治该病的两个关键。 (1)选用质量好的无病种子或隔年种子。 (2)播种前进行种子处理。 用 40% 100籽拌种也可用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籽拌种还可选用 70%代木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籽拌种,此外也可用1灵福合剂与 50籽包衣,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3)适期播种,培育壮苗,促进棉苗早发,提高抗病力。 (4)合理密植降低田间湿度,防止棉苗生长过旺,并注意防止铃早衰。 (5)发病初期喷洒 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或 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600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400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