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三大病虫害应对策略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枯黄萎病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在我国所有棉区都有发生,在不倒茬、不轮作棉田呈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该病由带菌棉籽、棉籽壳、病株残枝落叶等传播。 病菌留存于土壤中,在棉苗生长期通过幼根或根须伤口侵入棉株,全株受害,致使棉株矮缩、叶片萎蔫枯干脱落。 枯萎病发病高峰期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棉花现蕾期,黄萎病发病高峰期在 8 月花铃期。 如果 78 月阴雨天多,低温寡照,枯黄萎病就会偏重发生。 两病往往同株混生,且没有根治的办法,所以俗称为棉花“癌症”。 棉花枯黄萎病虽然不能根除,但采取以下措施可以减轻病害,减少损失。 多年种植棉花且发病重的田块,南方有条件的地区轮作水稻 2年,可以使土壤中病原 2、菌基本灭绝;北方轮作小麦、玉米 3 年,可以使土中病原菌显著减少。 但茄子、辣椒、瓜类、番茄、马铃薯、芝麻、花生、向日葵、甜菜、菜豆、绿豆、亚麻、烟草等作物也感染枯黄萎病,不宜与棉花轮作。 抗 4 号、国欣棉 1 号、国欣棉 3 号、国欣棉 6 号、国抗99抗杂 1 号、国欣 4 号等品种,对枯黄萎病感染很轻。 施有机肥和磷钾肥。 深耕土地,将枯枝落叶、烂铃等翻埋到土壤深层,可促使病残体分解腐烂。 试验证明,增施有机肥和磷钾肥比偏施氮肥发病率低。 涝中耕。 在棉苗染病前和染病初期喷施叶面肥增强营养,可提高棉株抗病能力。 遇大雨及时排涝,雨后中耕松土,能减轻枯黄萎病的发生。 二、棉花烂铃棉区每年 8 月中下旬至 3、9 月中旬遇到连绵阴雨,常烂掉不少棉铃,造成棉花减产。 如何预防棉花烂铃是不少棉农急需探求解决的又一个难题。 棉铃有很强的抵抗力,没有虫子为害穿孔不会烂铃。 棉铃在生长 40 天以后接近成熟,停止生长,铃壳需要脱水、干皮开裂。 这期间遇到雨水和高温高湿,停止生长的棉铃已无抵抗能力,各种病菌会侵染铃壳,引发烂铃。 在推广种植地膜棉以前,黄河流域棉区伏前桃结得很少,所以烂铃不会很多。 自从推广地膜棉以后,棉苗早发,生育期提早 1015 天,一株棉花伏前桃多达 78 个,所以烂铃多,减产幅度大。 同时,伏前桃多了,中部的伏桃就结得少,这样的结果是下部烂、中部空,得不偿失。 所以,在我国南北棉区不要或少要伏前桃,让棉 4、铃成熟期避开 8 月下旬到 9 月中旬容易引发烂铃的时期,是最好的预防办法。 防止烂铃还有其他办法,如推株并垄、打去下部老叶、喷施杀菌剂、及时采摘初烂铃晾晒等。 但这些办法都是在棉田即将发生烂铃或已经发生烂铃时采取的被动办法,效果往往不理想,不如在 6 月中下旬去早蕾或 7 月上旬去早花、早铃主动高效。 另外,在常规情况下,棉株第三台果枝以下烂铃数较多,即便不烂,也因挨近地面光照不足、热湿气蒸腾而吐絮不好,形成质量很差的“根子花”、“僵瓣花”。 所以主动去掉早发棉株下部的两台果枝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盲椿象盲椿象俗称小臭虫,为害棉田较重的有绿盲椿象、中黑盲椿象、苜蓿盲椿象等6 种。 它们以刺吸式口器吸食棉 5、花植株各部位幼嫩组织的汁液,使棉株受害形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头苗”、“破头疯”、“破叶疯”、“扫帚棉”,幼蕾受害变黑脱落,中蕾受害苞叶张开脱落,幼铃受害畸形生长或者僵化脱落。 盲椿象喜温喜湿,雨水多的年份发生严重,棉花整个生育期都受为害。 棉间作、瓜棉套作的棉田受害严重。 棉田生长中后期如果密度大,施氮过多,枝多叶嫩密不透风,不但容易招引盲椿象,而且不利于喷透农药防治。 适当稀植,不过量施氮肥,合理化控,可以降低盲椿象为害。 后期受盲椿象为害严重的棉田叶片破碎、嫩芽丛生、上半部无桃,比后期灭除盲椿象的棉田产量减少 50%以上。 所以棉田后期要及时去掉嫩枝、赘芽,以防招引盲椿象为害。 用克蛉蝽等专用农药。 喷药时间选在上午 10 时前或下午 4 时后盲椿象活动期。 盲椿象迁入棉田后,先为害嫩尖、嫩叶。 最明显的特征是在嫩尖、嫩叶上出现黑点,这是用药防治的关键时期。 尤其是枣棉间作、瓜棉套作和 89 月生长旺密的棉田,必须在盲椿象发生期及时喷药,连续喷药,喷匀喷透,直至把盲椿象压低到百株残虫 5 头以下。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