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生产误区及增产途径(五)(植保篇)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植保篇)十几年来,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普及推广,棉铃虫已经不足以让棉农“谈虫色变”了。 然而,枯萎病、黄萎病却一直是让棉农头疼的“紧箍咒”,蚜虫、红蜘蛛年年都会“兴风作浪”,棉蝽象、烟粉虱在近几年的发生也越来越猖獗,再加上个别年份突然爆发的棉铃虫,棉花的用药防治仍然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同时,在病虫害防治上也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严重问题,直接导致部分棉农的用药成本高、防治效果差。 问题一:防治不及时。 当前大部分棉农的科技素质偏低是不争的事实,而当前农村的农技推广体系基本上是“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早些年每村还有的一两名技术员,现在却是基本上没有人理会“科技事”了。 同时,一些科技 2、报刊、书籍上的专家介绍病虫害防治技术过于“学术化”,由此,造成很多棉农不能根据病虫害的发生规律而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措施,更多的是到了病虫害“不治不行”的时候才开始“不惜血本”大量用药。 这样,不仅防治效果差,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农药支出。 分析与思考:首先,建议广大棉农朋友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抗性强的品种,并且选购种子一定要多听听你老乡的实际种植情况怎么样,不要轻信“卖种子说得好”和盲目地“跟着广告走”。 在用药防治上,贵在一个“早”、重在一个“细”(早防治、细喷药)。 例如,棉花“窟窿叶”、“扫帚棉”不是棉蝽象直接受害所致,而是幼嫩叶片、嫩尖在早期受害后随着叶片生长伸展和棉株生长才形成的,防治的关键应在棉株嫩叶上或嫩尖上发现有“小黑点”时开始喷药(多用药液、仔细喷雾),一般一个月喷药 2即可。 问题二:农药忧患多。 当前农药市场有一个怪现象,化工原料越来越贵,但市场上农药的售价却越来越“便宜”,棉农的用药量也越来越大。 分析与思考:据笔者调查了解,很大一部分棉农购买农药总喜欢“便宜的”,于是,基层经销商卖的越来越便宜,棉农的使用量也越来越大。 仔细一算,棉农的用药成本非减却增,防治效果也不尽人意。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