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稀植栽培技术要点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是省工。 每亩做营养钵比往年少,移栽速度也提高 1 倍,缓解了劳力矛盾;减轻了整枝的强度,免除了打叶枝的作业,只需按时打顶,适时打边心即可;二是高效。 在不影响棉花产量的同时,在棉花的行间还有利于套种,由于行距 100 厘米,行间光照充足,为争取利用光能创造了条件。 实践中农民在棉行一侧 40 厘米处套种 1 行花生,即 1 行棉花 1 行花生,每亩能收花生 80 千克左右,提高了效益。 1、适时播种,培育大壮苗。 棉花稀植要获得高产,必须发挥个体增产潜力,争取单株多结铃。 播种期安排在 4 月上旬,比往年提前 710 天,开花期提前 5 天,为多开花,争取较多的有效花蕾,赢得了时间。 2、营养钵采取 7 厘米 10 厘米的大钵,加强苗床管理,早间苗,避免了因苗床苗期长,造成的苗挤苗现象。 移栽时苗高 21 厘米,真叶,达到壮苗要求。 2、施足底肥,促使早发。 苗期早发稳长,特别是使公枝健康成长是棉花稀植获高产的基础。 而施足肥料又是早发的前提。 一般要求每亩施优质农家肥 2500千克,氮、磷、钾三元复合肥 50 千克。 移栽时用稀粪水先浇洞穴,保证移栽质量,缩短缓苗期。 花铃肥亩用尿素 20 千克,并提前到初花期使用。 3、扩大行距、缩小株距,力争棉苗均匀成长。 行距采取 100 厘米的宽行,株距 35 厘米,亩移栽密度 1800 株左右。 这样,棉花的每一行都处于边行优势中,光照充足,通风良好, 3、封行期推迟半个月,即使封行,田间荫闭程度也好于常规棉田,成铃率明显提高。 根据调查,大田成铃率达 较往年提高了 、巧留公枝多结桃。 棉花稀植高产,利用公枝成桃是关键措施之一,每株应留23 个健壮的公枝。 根据田间调查,平均每株留有 公枝,公枝成铃 ,占单株总铃数的 接近三分之一,亩成铃数平均 个,因而并没有因密度的下降而造成总铃数的不足。 5、正确运用化控技术。 化控是改善株型,调节田间棉花群体与个体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 在密度较大(3000 株以上/亩)有旺长趋势的棉田中,使用化控技术能有效改善田间小气候,而稀植棉田,基本上不存在通风透光矛盾,足够的营养面积反而有利于光合物质的积累。 从生产实践看,2000 年是较旱年份,所有棉田都没有使用化控;2001 年仍是少雨年份,棉田同样没有使用化控,并没有造成棉苗因生长旺盛而产生的荫闭现象。 如遇到多雨年份应视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6、注意事项。 首先是及时打掉公枝边心,公枝的生长势旺,而公枝上的前 3 台果枝成铃率较高,以后的果枝成铃率明显下降,在公枝现有 3 台果枝时及时打掉边心,有利于养分集中发挥作用;其次密度不宜过稀,2000 年生产实际密度为 1475 株/亩,亩总铃数 个,产量并不算高,在行距定下来以后,严格控制株距,保证亩栽 2000 株,这样每亩总铃数可掌握在 个,有利于高产。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