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的微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内容摘要:

对于受有机物及氨氮轻度污染水体有明显的效果。 日本、韩国等都有对江河大水体修复的工程实例。 人工湿地处理技术 人工湿地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生物-生态治污技术,可处理多种工业废水,包括化工、石油化工、纸浆、纺织印染、重金属冶炼等各类废水,后又推广应用为雨水处理。 这种技术已经成为提高 大型水体水质的有效方法。 人工湿地的原理是利用自然生态系统中物理、化学和生物的三重共同作用来实现对污水的净化。 这种湿地系统 [8]是在一定长宽比及底面有坡度的洼地中,由土壤和填料(如卵石等)混合组成填料床,污染水可以在床体的填料缝隙中曲折地流动,或在床体表面流动。 在床体的表面种植具有处理性能好、成活率高的水生植物(如芦苇等),形成一个独特的动植物生态环境,对污染水进行处理。 人工湿地的显著特点 [9]之一是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 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 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谢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 随着处理过程的不断进行,湿地床中的微生物也繁殖生长,通过对湿地床填料的定期更换及对湿地植物的收割而将新生的有机体从系统中去除。 国 外工程实例 [10]—— 湿地生态工程 日本渡良濑蓄水池位于栃木县,是一座人工挖掘的平原水库,总库容 2640 万 m3,水面面积 ,水深。 这座蓄水池平时为茨城县等六县市 64万人口供水,日供水量 万 m3。 蓄水池周围是渡良濑川的滞洪区,汛期时洪水由溢流堤流入蓄水池,此时蓄水池用于调洪,提供调洪库容 1000 万 m3。 由于上游用水造成生活污水以及含氮、磷的水流入,致使渡良濑蓄水池出现霉臭等水质问题。 自 1993 年起在蓄水池一侧滞洪洼地上建人工湿地,将蓄水池的水引到具有芦苇荡的湿地内,通过吸附、沉淀及吸收作用,去除水中的氮、磷及浮游植物,达到对水体进行自然净化的目的。 芦苇具有十分好的净化功能,污染物与其茎部接触产生沉淀作用,芦苇的根部与茎部可吸收某些污染物。 另外,附着在茎部上的微生物可对污染物产生吸附分解作用。 图中: 1— 渡良濑蓄水池; 2— 蓄水池泵站; 3— 橡胶坝; 4— 旁通水渠; 5— 地下水渠;6— 连接渠; 7— 调节渠; 8— 取水泵站; 9— 进水渠; 10— 荻草荡; 11。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