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种植中的不等式的求解内容摘要:

1、农业技术全集之植,察看会员棉田与棉农交流中,我发现不少棉农在棉花种植上存在不少误区,把本来属于不等式的东西自觉不自觉地认为是等式,直接影响了棉花的产量。 一、棉株高产量高。 现在有不少地块棉株齐胸深,甚至走进棉田不见人。 加之密度偏大,造成棉田荫蔽严重,蕾铃大量脱落,下部烂铃又多,养份没少浪费,产量极不景气。 棉株达到齐腰深再好不过,要知道棉株的高低和产量的高低是不成正比的。 二、化控不让棉株长。 棉花一生要化控四次以上。 而第一次化控是塑造理想株型的关键之举,是四次化控中的重中之重。 一般在 6 月 20 日前后进行。 而此时提醒棉农喷缩节胺时,不少人很不情愿,总是把化控与不让棉株长划等号。 化控应掌握的原则: 2、前轻后重,轻控勤控,少量多次。 尤其是第一次,要用“极微量”,使棉株壮而不旺,稳键生长。 三、去早蕾不爱蕾。 自从使用地膜以来,棉株生长大致提早了一个节气左右。 棉株的伏前桃大大增加。 当提醒棉农去早蕾时,绝大多数棉农持否定态度。 切记:不要或少要伏前桃,使棉株伏桃满腰,秋桃盖顶才是我们管理棉花的最终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适当稀植,留 1壮叶枝,去掉适量早蕾或剪去下部 1果枝,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四、亩留株多亩拾花多。 棉花留苗密度本来是依地力而定的。 地力越肥,留苗越稀,密度越小,否则反之。 不少棉农愿意把苗留得密密的,基至有的生地亩留苗也在 3700 株以上,好像苗越多就拾花越多似的。 可棉花生长的结果,总与他 3、们的愿望相反。 前几天,笔者在保定满城县参观了一会员的棉花。 种的是欣抗 4 号,90 厘米等行距亩留苗 1800 株左右,并且每株留有 2 至 3 个叶枝,当时每株已有 40 余个大铃,亩产估计 700 多斤籽棉不成问题,人家说要拿 800 斤以上。 象这样,留苗密度稀,管理又方便,产量又高,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五、猛施肥猛增产。 不时听一些棉农讲,为了棉花的丰收,每亩上了多少钱的化肥,比任何一年投资都多。 可棉花却不好好长,还出现了严重的早衰。 他们疑惑不解,甚至埋怨肥料买假了。 问他们上的什么化肥,不少人上的是1:1:1 的复合(混)肥(比如 15 16甚至有的只上了氮肥和磷肥,没有钾肥更没有其它微肥。 殊不知,棉花是一种喜钾作物,棉花早衰,易得枯,黄萎病,很大一部分因素就是严重缺钾造成的。 转基因抗虫棉对氮磷钾的需求比例是 3:1:见钾肥是多么重要。 我们施肥也要讲科学,如果某一元素严重过量的话,还会引起棉花发生一些其它病害。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