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褐斑病防治内容摘要:
1、菇褐斑病又名干泡病,分布较为普遍,在菇床上常有发生,为害很大。 症状发病时多在菌柄、菌伞、菌褶上形成褐色斑点,并凹陷,蘑菇往往失去坚韧性,呈畸形。 严重时蘑菇会腐烂。 幼菇发病多变形,菌伞边缘呈锯齿状,或菌柄弯曲,有的形如蒜头,菌柄粗于菌盖。 在大菇上发病时多产生局部的褐色斑点,病菇后期变干,革质化,在病部产生灰色霉层。 与白腐病不同之处是病菇腐烂较慢,且不流出褐色黏液,也没有恶臭。 在早期,白腐病与褐斑病症状相似。 浸染循环病菌初次浸染源通常来自覆盖土,带菌土壤是主要病源。 随后主要由于染病蘑菇上的病菌孢子随气流传播人工操作活动,如手、工具等,接触病菇时都可传播。 此病多从采菇后的残留物,主要从菌柄折断处首先 2、感染,以后扩大蔓延。 发病条件病害发生程度与温湿度有密切关系,菇床温度过高、通风不良、潮湿,以及带菌废料在菇床上堆放等因素,都会导致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1、及时清除病菇。 发现病菇时,应立即将病菇连同菌丝体以及 10厘米深处的培养料一起挖出烧毁或深埋,病穴用消毒土填平。 同时用福尔马林消毒工具预防病菌传染。 2、降低温湿度。 在不使菇房冷却的条件下,开窗通风,降低温度、湿度。 控制空气湿度,使相对湿度不超过 95%,并降低温度至 17以下。 3、药剂防治。 为了预防病害的发生,在蘑菇长出之前,用 11300 的波尔多液喷洒覆盖土的表面,可大大降低感染率。 也可每 100平方米菇床用 100克多菌灵或 200克甲基托布津加水 100150 千克喷洒菇床表面。 4、其他。 如采用上述措施后,病害仍然继续发展,可把覆盖土全部拿掉,换用无病土壤,重新覆盖,并控制发病因素。 专利查询。蘑菇褐斑病防治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蘑菇菌丝萎缩的防治方法
1、蘑菇栽培中,经常会碰到菌丝萌发后不吃料、发黄而萎缩,严重影响着蘑菇生产的发展。 现将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介绍如下:一、高温烧菌。 播种期气温高,培养料过厚,发酵后料温未稳定下降等原因,培养料内温度高于 30。 防治方法。 蘑菇的播种期要避开高温期,播种时料温应稳定在 25以下,播种后发现菌丝因高温而萎缩,应重新翻堆通风,再调节好培养料的湿度、重新播种。 二、料内有氨气。 建堆时氮肥添加量过多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matlab的fir低通滤波器设计
( / 4 )()sin ( / 2 )gB NW N ( 310) 三角窗的主瓣宽度为 8/n。 汉宁窗窗函数为 20 .5 0 .5 c o s 0() 10 Hn nNn No the rwi se ( 311) 汉宁窗的频谱的幅度函数为 22( ) 0 .5 ( ) 0 .2 5 ( ) ( )11H R R RW W 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