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往也适合各种病虫的生长。 在食用菌栽培实践中,单靠药剂防治还不能解决问题,必须采用以防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把病虫害控制在露头之前。 1、栽培防治。 要采用先进的栽培措施,进行科学管理,尽量满足食用菌对温度、湿度、营养、空气、光线等的要求。 在有效栽培期内,力争早发、发足、发好菌丝,为早出菇、长大菇打好坚实的基础。 出菇后,调节好温、湿、气,进行以壮菇为中心的管理,达到减轻病虫危害的目的。 2、化学防治。 搞好环境卫生。 栽培场地要远离仓库、饲料间、鸡棚等病虫传播源。 栽培场所除用清水冲洗干净外,还要用 10浓度的石灰水喷洒于四壁及地面。 接种前一天,关闭门窗,用 40甲醛熏蒸,培养室外墙四周用 05敌敌畏溶液喷洒驱虫。 床架、用具药物消毒。 栽培食用菌的床架、用具都应进行严格的药物消毒。 可用 1的高锰酸钾溶液洗涤或用 3石碳酸溶液喷雾消毒。 培养料消毒。 生料栽培时,加 03的多菌灵可抑制霉菌。 堆料场地先用水冲洗干净,然后用 05敌敌畏溶液或 3碳酸溶液等喷洒,防止病虫发生。 采菇结束后彻底消毒。 食用菌栽培结束后,对菇房和菇床以及其它用具要进行一次彻底消毒。 除药物消毒外,有条件的可用 70温开水浸洗,以杀死真菌及线虫、螨类等病虫。 专利查询。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
相关推荐
1、、生态治理环境条件适宜程度是食用菌病虫害发生的最重要的诱导因素。 根据栽培的食用菌种类的生物学特性,选择最佳的栽培环境,并在栽培管理中采用符合生理特性的管理方法,这是病虫害防治的最基本治理技术。 选用抗病虫性、抗逆性强的菌种,并通过适当加大播种量,可增强抗病虫能力。 是其他防治技术获得成功的基础。 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将废弃物和污染物及时烧毁或深埋;及时清理周边环境中的杂草
1、发出菇”,意指食用菌栽培时,通过人为调控,使菌袋后熟时间延长(10 天以上),积蓄最大数量的生物能量,使出菇形成“暴发”之势,变常规栽培长达 35 个月、生物学效率 100%、34 潮出菇为“暴发出菇”,其总体产量一次性出齐,生物学效率最高可达到 160%的生产效果,既缩短了栽培管理时间,又可提高菇品的质量及商品价值,在与常规栽培一批相同的时间内,可连续栽培 3 批以上,投入产出比大大提高
本身或其它编辑器编辑 C或汇编源 文件然后分别由 C51及 A51编译器编译生成目标文件 obj 目标文件可由 LIB51 创建生成库文件也可以与库文件一起经 BL51 连接定位生成绝对目标文件 abs ABS 文件由 OH51 转换成标准的 Hex 文件以供调试器 dScope51或 tScope51 使用进行源代码级调试也可由仿真器使用直接对目标板进行调试也可以直接写入程序存贮器如
务器,在中小型系统和并发访问用户不是很多的场合下被普遍使用,是开发和调试 JSP 程序的首选。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可以这样认为,当在一台机器上配置好 Apache 服务器,可利用它响应对 HTML 页面的访问请求。 实际上 Tomcat 部分是 Apache 服务器的扩展,但它是独立运行的,所以当你运行 tomcat 时,它实际上作为一个与 Apache 独立的进程单独运行的。 本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