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种生产技术规程内容摘要:

1、用菌种是指人工培养的食用菌纯菌丝体,通常分为母种、原种和栽培种。 母种是通过严格筛选,确认为生产上有价值的纯菌丝体。 母种用试管斜面培养基培养,又称试管种或一级种。 母种再扩繁转移到木屑或谷料培养基上所得到的菌种,称为原种或二级种,培养容器多用罐头瓶或菌种瓶。 由原种再扩繁的菌种称栽培种或三级种,可直接用于生产栽培。 一、常用的是 养基,配制方法是:取无病害的马铃薯数个,洗净去皮,切成薄片,称取 200 克,加水 1000 毫升煮沸,煮至马铃薯酥而不化为度,所得液用 6 层纱布过滤,滤液用清水补足至 1000 毫升,再加琼脂及葡萄糖各 20 克,继续加热至溶化,趁热分装至试管中,每管 8 毫升左右。 试管 2、用 18010 毫米规格的,用前刷洗干净。 分装完后塞上棉塞;每 10 支捆成一束,竖放在小铁丝笼中,用高压或土蒸锅灭菌,然后趁热摆成斜面,待培养基凝固即可用于接种。 择生长健壮、外形整齐、朵大肉厚、无病虫害、具有该品种特征的子实体,于七八分成熟时采下,作为分离材料。 切去菇柄,用 75%酒精棉球擦拭菇体表面,移至接种箱。 接种箱事先用甲醛熏蒸。 将子实体材料再用酒精棉擦一遍,从菌盖处纵向撕开,用消毒刀片或小镊子从菌盖和菌杯交接处取材料,切取麦粒大小的组织即可,用接种针移至试管斜面培养基中间,每管移入 1 块。 接种过程中试管口始终在酒精灯火焰上方,接种针也要在火焰上烧红并在试管口待冷后,再取接种材料。 每 3、次可接种数十管,然后送至恒温箱中或培养室中培养。 温度保持 232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 70%左右。 经过 3天培养就看到组织块四周长出白色绒毛状菌丝,约一周即可长满试管。 如斜面培养基上出现绿、红、黄、黑、乳白色的菌落,即是被杂菌污染,应及时淘汰。 对长满斜面的菌种进行严格挑选,选择生长快、菌丝浓白粗壮的再转管 1 次即得母种。 管在接种箱中进行,接种箱内事先放入斜面培养基若干,接种箱常规消毒。 操作人员洗净双手,穿白大褂、戴白帽子,掩住头发,用 75%酒精棉擦手和试管壁。 左手拿母种试管和培养基试管,右手拿接种针在酒精灯火焰上面打开试管棉塞,将接种针和试管口同时在火焰上烧灼一下,试管口始终不离火焰旁。 将 4、烧过的接种针在管口壁待冷,然后用针尖切取长满菌丝的培养基约麦粒大小一小块,迅速从管口取出,接入培养基斜面中间,再将试管口在火焰上烧一下,迅速塞好棉塞,再接下一管。 全部接种完,送恒温箱或培养室。 二、方:阔叶树木屑 78%、麦麸 20%、蔗糖和石膏粉各1%, 水 60%。 也有用玉米粒或麦粒制原种培养基的,但成本高。 根据生产数量,按配方比例称料,充分混合,使含水适宜,即用手攥料指间有水珠但不滴下为度,然后装瓶,装至瓶肩部为止,用手指粗木棒在中央打一圆洞,以增加通气性,瓶口用聚丙烯薄膜扎好,及时灭菌,高压或土蒸锅均可。 种室及接种箱常规消毒。 将灭菌的原种培养基罐头瓶或菌种瓶拿人接种箱,每次可拿人 200 5、 瓶,再用甲醛熏蒸一次。 操作者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将母种试管用酒精棉擦拭外壁,拿人接种箱,在火焰上打开棉塞,在火焰上烧红待冷,再从母种管内挑出豆粒大小一块菌丝(附带有培养基),打开原种培养基瓶薄膜,将母种菌丝迅速放入原种培养基中央,使菌丝面紧贴瓶内培养基料面,立即盖好薄膜,再依次接下一瓶。 1支母种可接 1520 瓶原种。 接种完的菌种瓶,及时贴上标签,注明食用菌品种、级别(几级种)、接种日期、接种人等。 及时送培养室培养。 温度保持在2326,空气相对湿度保持 70%左右。 室内要遮光或微弱的散射光即可。 培养 30 天左右菌丝长满瓶即可用于扩繁栽培种。 如暂时不用,要放在干燥、低温、避光条件下短期贮存。 三、栽培种制法栽培种是直接用于生产栽培的菌种,和原种的制法基本相同。 1 瓶原种可扩繁栽培种约 100 余瓶。 培养基同原种,经灭菌后,在接种箱中接种,在酒精灯火焰控制下,由原种瓶内取出指甲大小一块菌丝体,放入栽培种培养基中央,盖好薄膜,再接下一瓶,全部接完后送培养室上架培养。 避光培养 30 天待菌丝长满瓶后即可用于栽培。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