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仿野生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稻草或麦秸仿野生无污染栽培食用菌技术,不需任何专用设备,不用切断粉碎,不添加任何辅料,只需将秸秆定量浸水,即可在室外仿野生周年大面积栽培平菇、凤尾菇等食用菌,使人工种植的产品具有野生菇的色泽和风味。 采用该技术每亩利用秸秆 4000 至 5000 千克。 种菇畦还可适当套种玉米、向日葵、瓜、豆等作物,效益可观,增产潜力较大。 1原料处理(浸料)用于种菇的稻草或麦秆必须彻底晒干。 将稻草扎紧,每捆7 千克左右。 把适量生石灰放入池内,加水至池子容量的 45,每 100 千克水放生石灰 克。 将稻草捆沿着池边纵向放入,可放 2 层,上压石块,使稻草全部浸没在石灰水里 13 至 15 分钟,然后把浸泡的稻草捆取 2、出,沥水 20分钟,堆成大堆。 麦秸的预湿方法和稻草一样,但浸泡的时间必须长于 25 分钟。 第一池料取完后再按比例补加生石灰和水,继续浸料,如此重复,每天可浸栽培料 1000 千克以上。 把浸水后的稻草捆堆放在一起,盖膜并沥水 1 天,再进行发酵处理。 先在场地上用砖石铺 20 厘米高的平台,再在平台上铺木条,宽度 1米左右,长度按原料的多少而定,料堆应上下大小一致,建成四方体原料堆,最后覆盖薄膜和保温物。 一般发酵 5 至 7 天,透过薄膜发现秸秆长满雪花状物质时即可利用栽培。 2菌种选择应选高产、抗逆、广温型菌株。 3建畦种菇场地要选在距水源较近,周围无圈的地方。 夏季栽培畦宽度不得超过 60 厘米,长 3、度可根据场地自定。 栽培畦与栽培畦之间要留出 30 至 40 厘米的走道(雨季可作排水沟)。 建畦时,将畦里泥土挖在两边,使之成为畦埂,一般畦埂高度为 20 厘米。 畦建好后,须用 5的辛硫磷加 高锰酸钾混合液进行喷雾处理。 将发酵好的稻草或麦秸抖散,顺着畦铺料。 每层厚约 6 厘米左右,铺完后撒上一层蚕豆般大小的栽培种,然后再撒第二层料和撒播第二层菌种。 铺料的尽量将料抖松,使撒播的菌种落入草缝中。 菌种总用量为栽培料干重的 20左右,播种时要掌握最上层用种量比下层和中间层用种量略多,四周用种量比中部用种量略多的原则。 播种完一畦,即盖上一层薄膜,并在薄膜上撒些泥土。 然后用竹筷在上面每隔 10 厘米扎一透气 4、孔,再覆土 10 厘米。 6 摄氏度的,应及时浇水降温。 当菌丝吃透料层,秸秆由黄变为黄白色或白色时,就快出菇了。 揭开薄膜,在料面上盖湿润土 3 厘米;覆土上面再盖已扎孔薄膜。 要将畦面温度控制在 22 摄氏度,以利于子实体形成。 畦面的覆土不能干澡,当覆土捏不成团时,应浇小水。 现蕾后,将料面扎孔薄膜去掉,畦面仍用原有薄膜盖好,但薄膜的四边不能接触畦埂,应留有较大的缝隙用来通风。 低温期出菇后,畦面上只盖草帘,让阳光散射,以提高畦面温度。 温度较高时,用草帘盖严畦面,严防太阳紫外线杀伤菇体细胞。 当茹盖直径长至 2 至 3 厘米时,可喷施 3的硫酸钾或氯化钾,以增强菇盖的韧性和提高产量。 头潮菇采收后,消除畦面的杂物和死菇,向畦面喷一次营养液(营养液的配方为:白糖 1 千克,复合肥 2 千克,味精适量,水 100 千克)。 如此管理,可收菇 5 潮以上。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