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的化学保鲜技术内容摘要:
1、用对人畜无害、无毒的化学物质,用于浸泡或喷洒在菌类表面,以达到延长菌类新鲜的目的。 化学保鲜具有方法简单,成本投入低,保鲜程度高等诸多优点。 一、氯化钠(即食盐)保鲜:将鲜采的平菇、凤尾菇等经整理后浸入 盐水中约 10 分钟,沥干后装入塑料袋贮藏能保鲜 5。 二、焦亚硫酸钠喷洒保鲜:将新采收的平菇摊放在干净的水泥地面上,向菇体喷洒 亚硫酸钠水溶液,并翻动菇体,使其均匀附上药液,用塑料袋包装鲜菇,立即封口贮存在阴凉处,在 10可保鲜 8,食用时,要用清水漂洗。 三、稀盐酸液浸泡保鲜:将鲜草菇整理后经清水漂洗晾干,装入缸或桶内,加入 盐酸溶液,浸泡以淹没菇体为宜,在缺口或桶口加羔覆盖,酸液能抑制草菇的酸活 2、性和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四、米汤膜保鲜:用做米饭时的稀米汤,加入 1%纯碱或 5%小苏打,溶解后搅拌均匀,冷却至室温,将采下的鲜蘑菇浸入米汤碱液中,5 分钟后捞出,置阴凉、干燥处,此时在蘑菇表面形成一层米汤薄膜,以隔绝空气,可保鲜 72 小时。 五、抗坏血酸保鲜:金针菇、香菇、草菇等采收后,可往鲜菇上喷洒 抗坏血酸液,装入非铁质容器内,可保鲜 3,其鲜度、色泽基本不改变。 六、氯化钠、氯化钙混合液保鲜:用 化钠加 化钙制成混合浸泡液,将则采收的鲜菇浸泡于混合液中,最好用一竹篾盖上并加一重物,使菌类浸入液面以下 30 分钟,在 15可保鲜 5 天左右,5可保鲜 10 天以上。 七、保鲜液浸泡保鲜:将 抗 3、坏血酸和 柠檬酸配成保鲜液,要把保鲜的鲜菇浸泡在保鲜液中 10钟,捞出沥干水分,用塑料袋包装密封。 用此方法菇体色泽如新,整菇率高。 八、比久(鲜:比久的化学名称是 一种植物生长延缓剂。 以 水溶液浸泡鲜菇 10 分钟,取出沥干装袋密封,于 5保鲜,可保鲜 15 天以上,适用于蘑菇、香菇、平菇、金针菇等菌类保鲜。 九、激素保鲜:用 60钟后,取出沥干后装袋贮存。 十、矮壮素保鲜:采收后的鲜菇浸于每千克溶液含矮壮素 20 毫克的溶液中,能延长鲜菇的保鲜期。 十一、麦饭石保鲜:将新鲜草菇装入塑料盒中,以麦饭石水浸没菇体,置于0以下低温保鲜,其保鲜期可达 70 天,而且氨基酸含量与鲜菇差别不大,且色泽、口感均较好。 专利查询。食用菌的化学保鲜技术
相关推荐
分电路主要由 80C51 单片机的I/O 端口、定时计数器、外部中断扩展等控制直流电机的加速 、 减速以及电机的正转和反转,并且可以调整电机的转速,还可以方便的读出电机转速的大小和了解电机的转向,能够很方便的实现电机的智能控制。 其间,还包括直流电 机的直接清零、启动(置数)、暂停、连续功能。 其间是通过 80C51 单片机产生脉宽可调的脉冲信号并输入到 L298 驱动芯片来控制直流电机工作的。
在农村有的种菇户对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种菇结束后将废料由菇房搬出房外任其腐烂,既污染了环境,又不能利用,实在可惜。 如何让食用菌废料变废为宝。 这里介绍食用菌废料再利用的 4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要菌丝生长较好,培养料没有被杂菌污染,均可将其晒干整碎后以 30%的量添加于新原料中栽培鸡腿菇,其经济效益是相当町观的。 菌丝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多种氨基酸没被利用。 将菌丝生长洁白
1、稻草或麦秸仿野生无污染栽培食用菌技术,不需任何专用设备,不用切断粉碎,不添加任何辅料,只需将秸秆定量浸水,即可在室外仿野生周年大面积栽培平菇、凤尾菇等食用菌,使人工种植的产品具有野生菇的色泽和风味。 采用该技术每亩利用秸秆 4000 至 5000 千克。 种菇畦还可适当套种玉米、向日葵、瓜、豆等作物,效益可观,增产潜力较大。 1原料处理(浸料)用于种菇的稻草或麦秆必须彻底晒干。 将稻草扎紧
域及其功能大大拓宽 [5]。 5.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是目前 GIS研究领域的另一重要的研究方向。 虚拟现实是对人类真实世界某一部分或某一过程进行的逼真模拟 ,能够给人提供视觉、听觉、触觉、力觉、嗅觉等信息 ,令人完全置身于虚拟世界中 ,却能够体验到与现实系统一致或接近的感觉 ,从而能让人产生一种虽幻犹真的沉浸感 [1]。 美国 Multi Gen公司生产的 Multi
1、、贮存前干燥。 食用菌的干燥主要是去除细胞间的游离水。 为了便于贮藏,一般要求干品的水分控制在 10采用自然干燥或人工干燥的方法,其干燥过程是物料中水分汽化的过程,即水分子吸收能量从液态变为汽态。 人工干燥主要是对流干燥,所需热量是通过空气或加热干气流的连续或间歇接触而获得,同时依靠这些气流带走物体中蒸发出来的水分,达到物料干燥的目的。 应该注意的是食用菌干燥过度后,干品的含水量过低则硬脆
菇 高温蘑菇“夏菇”系浙江省农科院园艺所科研人员通过攻关研究,于年选育出的国内首个适合于夏季栽培的高温型四孢蘑菇新品种,原名“浙该品种填补了我国夏季蘑菇栽培品种的空白。 高温蘑菇出菇期正值各种食用菌淡季,鲜蘑菇供应断档,价格比旺季时高倍。 已在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广东、新疆等多个省市推广。 该品种已于年月通过品种认定。 嵊州市农科所根据我市的气候条件于 1999 年引进该品种进行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