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四类病害的防治内容摘要:

1、泡病等。 主要危害蘑菇、草菇、平菇等。 该病是由一种名叫疣孢霉的病菌引起的。 主要特点为:疣孢霉的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只感染子实体,不感染菌丝体。 子实体受到轻度感染时,菌柄肿大成泡状畸形,故叫湿泡病。 但在子实体发育阶段不同,病症也不同。 子实体未分化时被感染。 则有一种如硬皮马勃状的不规则组织块,上面覆盖一层白色绒毛状的菌丝,并逐渐变成暗褐色,常从患病组织中渗出暗黑色汁滴。 菌盖和菌柄分化后感染,菌柄变成褐色,感染在菌褶上则有二种白色的菌丝生长物。 传播途径:疣孢霉是一种普通的土壤真菌,菇房周围的土壤和废弃物是它的病源。 因此,疣孢霉病菌主要是通过覆土,空气、操作人员、工具及昆虫、老鼠等携带传染给菌床及菌块的。 2、防治措施:如果覆土被疣孢污染,可采用巴斯德灭菌法(60)处理一小时,也可用 4%的甲醛消毒覆土。 还可在覆土中喷 1:500的多菌灵药液或托布津药液灭菌。 开始发病时,应该立即停止喷水,加大菇房通风量,往培养架上、墙壁上、地面上喷洒 1%一 2%甲醛溶液或 1:500多菌灵药液灭菌。 发病严重时,需要除掉原有的覆土,更换新土并且销毁病菇,把所有的工具在浓度为 4%的甲醛溶液中消毒。 一种生理性病害。 主要危害蘑菇、平菇、凤尾菇、灵菇、滑子蘑等。 主要特点为:菇蕾形成后,大小不等的子实体都可以发生此病。 发病后停止生长,变黄、逐渐萎缩、变软、变干,最后枯死或腐烂。 病因:发生此病是生理上受阻的结果。 主要原因是原 3、基形成后培养料过干,而使菇蕾枯萎或者是出菇过密营养供应不上,使部分小菇死亡或者是菇房温度过高,温度过大,通风情况又不好,缺少氧气,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多所造成的还有采菇时不慎碰伤了小菇蕾、或者是出菇过量,产生药害而造成的。 防治措施:子实体出现枯萎时,首先要弄清发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 切忌在出菇后的菇房内喷药,否则容易产生药害。 特别是平菇和风尾菇,在出菇期间绝对不可以喷洒敌敌畏。 用菌在形成子实体期间,倘若遇到不良环境和条件,使子实体不能正常发育,便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畸形。 主要特点为:菌盖小而薄、柄细长、早开伞。 这种现象平菇和风毛菇多发在头茬菇之后,而香菇则发生在头茬。 其主要病因是高温、光线不足 4、、营养缺乏等。 长柄菇主要发生在侧耳属的子实体形成期间,子实体呈珊瑚状或菌盖极小,而菌柄根部粗大。 其主要原因是光线不足、通气不佳、二氧化碳含量过高、氧气成分太少。 子实体倒斜现象的发生,一般都是朝有光的一面倾斜,其原因是子实体在生长过程中的趋光性,主要是菇房中的光线不均匀造成的。 在不同的生长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菌丝萎缩,有时甚至死亡的现象,主要是菌种不健壮,接到新的培养料上不吃料或者培养料含水量不适宜,过干或过湿再有料内温度过高,造成烧菌,或者培养料内通气情况不好,还可能是培养料中的酸碱度不适宜。 其防治措施只有一个,就是在生产过程当中,每一道程序、避免造成这样或那样的不良后果,致使生产失败。 于真菌性病害。 主要是由镰包霉和菜豆镰霉所引起。 主要病症是子实体被侵染后,菌柄髓部萎缩变成褐色,菇体变得矮小不再生长。 此病发生早期和健康菇在外形上不易察觉,只是菌盖变暗,菇体不再生长,最后变成僵菇。 传染途径:因为镰包霉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所以通过土壤传染是主要传染途径,另外通过空气和一些使用器具也可以传染。 防治方法:对覆土进行灭菌是防治此病的主要方法。 一般用 1:500的多菌灵或托布津药液喷洒,进行消毒。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