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半旱式栽培优点内容摘要:

1、指在水田中,按一定规格,开沟起垄作厢,将水稻栽插在垄埂顶部两侧的水位线或厢面上,沟内灌水,并按水稻不同生育阶段调节水位高低,实行浸润灌的一种新型种稻方法。 它是根据农田生态特点,应用自然免耕原理和土壤生物热力学理论,试验研究出的一种水稻栽培新技术,适宜于冬水田,特别是在深脚田、冷浸田,烂泥田和大肥田中应用。 故几年来,面积迅速扩展。 1987 年四川、贵州,湖北、广东、福建等省推广面积达 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 70 千克,增值。 半旱式栽培的增产原因:加速土壤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 由于作垄后,提高土温,人为地改变了微地形,加厚了水稻生长的熟土层,扩大了田面总表面积(约增大 1/3 以上)和气面积(土壤 2、与空气接触面由零变为 410470 平方米/亩),速土壤与外界物质能量交换,使土壤的受光和吸收太阳辐射热的面积大大增加,相应地扩大了土壤的散热面积,加之土体内水分含量较平田的少,土壤热容量减少,土温易升高(较平作高 23),昼夜温差也较大。 有利克服冷、阴、烂田早春因气温低坐蔸的弊端,昼夜温差大有利降低稻株呼吸消耗,增加体内干物质的积累,为水稻生长奠定物质基础。 改变水分运动形式协调水气矛盾。 起垄后,用面地表水由原来平田中多向乱流而变成垄沟定向流,垄埂上层土体内,重力水基本被排除,形成了以毛管水上升为主的运动形式,使土壤自然结构得以维持,土体既不会干涸开裂,又不会被水(淹水)分散为泥绒状态,呈疏松 3、多孔层,通气性明显改善,进入土体内空气增多(平作田高 160180 毫伏),水气矛盾较协调,气化势增强,还原物质总量可降低 7580%,有利消除有毒物质对稻根的危害。 加强土壤酶活力,促进好气性微生物活跃,提高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土壤中热状况和通气条件的明显改善,因而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活跃,总量比平作田多 15 倍,过氧化氢(活性高,减轻土壤还原物对稻根的危害,使稻根分泌物增多,从而提高根际微生物的酶活性,有利土壤中有机物的矿化和矿质元素的转化,土壤有效养分增加,有机养分分解快,有机氮分解快,氮代谢强,土壤供氮能力提高,输送也灵便。 据测定,总有效氮、硝态氮有所增加,铵态氮有所降低。 由于硝态氮易被淋洗,脱氮,所以垄作不能减少氮肥用量,尤其要重施面肥,早施蘖肥。 另外,因土壤含水量少,升高,土壤有效锌含量增加,速效磷有所降低,应注意增施磷肥。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