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简管蓟马内容摘要:

1、名 缨翅目,管蓟马科。 别名薏苡蓟马。 分布在全国各地。 寄主水稻、薏苡、玉米、英白、小麦、高粱、苜蓿、棘豆及禾本科水生蔬菜。 为害特点成、若虫为害水稻、意茁、英白等禾本科作物的幼嫩部位,吸食汁液,叶片上出现无数白色斑点或产生水渍状黄斑,严重的内叶不能展开,嫩梢干缩,籽粒干瘪,影响产量和品质。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 褐色至黑色,略具光泽;前足胫节和跗节黄色;触角第 1、2 节黑褐色,第 3 节黄色;翅透明,鬃黄灰色,尖。 头长大于宽,口锥宽平截;触角 8 节,第 3 节明显地不对称,具一个感觉锥,第 4 节具4 个感觉锥。 前胸横向,前财节内侧具齿;翅发达,中部收缩,呈鞋底形,无脉,有 57 根间插缨。 腹部 2、27 节背板两侧各有一对向内弯曲的粗鬃,第 10节管状,肛鬃长于管的。 第 9 背板端侧鬃明显短于管。 雄成虫较雌虫小而窄,前足腿节扩大,前跗节具三角形大齿。 卵肾形,长约 产白色,稍透明,后变黄色。 生活习性山西年生 79 代,贵州 8 代,世代重叠,稻管蓟马在广东无明显的越冬现象,早稻秧田和本田偶见发生,但数量很少。 在江苏以成虫在稻桩、树皮下、落叶或杂草中越冬,第二年春暖后开始活动,4 月初为害麦苗,造成麦叶卷缩发黄,5 月中旬,小麦孕穗及开花期为害最烈,水稻播种后转移为害水稻。 稻管蓟马在稻田的发生数量,以穗部多于叶部,早稻穗期又重于晚稻穗期。 在早稻穗期侵入为害的蓟马,一般以稻管蓟马为主,约占 80。 稻管蓟马常成对或 3、5 只成虫栖息于叶片基部叶耳处,卵多产于叶片卷尖内。 一般一个卷尖内有卵 12 粒,多的达 6 粒,散产。 若虫和蛹多潜伏于卷叶内,以在叶尖附近居多。 成虫活泼,稍受惊即飞散。 阳光盛时,多隐藏在稻株茎部叶鞘内或卷叶内,黄昏或阴天多外出。 防治方法(1)春季彻底清除田边杂草,减少越冬虫口基数,加强田间管理,减轻为害。 (2)蓟马为害高峰初期喷洒 50辛硫磷乳油 1500 倍液于心叶。 此外,还可选用 10吡虫琳可湿性粉剂 2500 倍液、40七星保乳油 600液、得乳油 2000液、10大功臣可湿性粉剂每 667有效成分2g、44多虫清乳油每 667 30水 60雾。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