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粒黑粉病内容摘要:
1、状又称黑穗病、稻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 1 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 1 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病原 担子菌亚门真菌。 异名:颖壳包被,部分小穗被破坏,产生黑粉。 厚垣孢子球形至广卵形或椭圆形,黑色,大小 253m),表面密布齿状突起,无色至近无色,顶端尖,基部多角形稍弯曲,高 m);担孢子线状,无色无隔膜,大小38m);次生小孢子膜 2、肠状,大小 10(m)。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厚垣孢了在种子内和土壤中越冬。 种子带菌随播种进入稻田和土壤带菌是主要菌源。 该菌厚垣孢子抗逆力强,在自然条件下能存活 1 年,在贮存的种子上能存活 3 年,在 55恒温水中浸 10 分钟仍能存活,通过家禽、畜等消化道病菌仍可萌发,该菌需经过 5 个月以上休眠,气温高于20,湿度大,通风透光,厚垣孢子即萌发,产生担孢子及次生小孢子。 借气流传播到抽穗扬花的稻穗大,侵入花器或幼嫩的种子,在谷粒内繁殖产生厚垣孢子。 水稻孕穗至抽穗开花期及杂交稻制种田父母本花期相遇差的,发病相率高,发病重。 此外雨水多或湿度大,施用氮肥过多也会加重该病发生。 在杂交制种不同组合中 3、,存在着母本内外颖最终不能闭合的现象,称作开颖。 开颖率高的组合,如献优 63,开颖率高达 30%则发病率高。 品种间发病率高低差异较大,汕优 63 第一年制种田,病穗率高达 92%,病粒率 防治方法(1)实行检疫,严防带菌稻种传入无病区。 (2)注意明确当地老制种田土壤带菌与种子带菌两者作用的主次。 以种子带菌为主的地区,播种前必用 10%盐水选种,汰除病粒,然后进行种子消毒,消毒方法参见稻瘟病。 (3)实行 2 年以上轮作,病区家禽、家畜粪便沤制腐熟后再施用,防止土壤、粪肥传播。 (4)加强栽培管理,避免偏施、过施氮肥,制种田通过栽插苗数、苗龄、调节出秧整齐度,做到花期相遇。 孕穗后期喷洒赤霉素等均可减轻发病。 (5)杂交制种田或种植感病品种,发病重的地区或年份,于水稻盛花高峰末期和抽穗始期,各喷1 次 14%黑偻净胶悬剂 2400 倍液或灭黑 1 号胶悬剂 250 倍液。 轻病年则于盛花高峰末期喷 1 次即可。 此外也可选用 30%百科乳油每 667 50%可湿性粉剂 50,40%灭病威胶悬剂 200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50g,对水 50L 进行喷雾。 使用三酮时应避开花期,于下午施药,以免产生药害。 此外也可在水稻穗期喷洒 25%敌力脱乳油 2000 倍液能有效地防治本病,还可兼治纹枯病、稻曲病、叶鞘腐败病。 (6)选用抗病品种。 在杂交稻的配制上,要选用闭颖的品种,可减轻发病。 专利查询。水稻稻粒黑粉病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毕业设计论文--基于fpga的dds波形发生器设计
z 频率分辨率 10mHz 同时还具有 AMFMPMSSBBPSKFSK 碎发 DTMFGeneration 和 DTMFDeteetion 的功能 除了在仪器中的应用外 DDS 在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中也有很重要的用途通过 DDS 可以比较容易的产生一些通信中常用的调制信号如频移键控 FSK 二进制相移键控 BPsK 和正交相移键控 QPSK DDS
水稻稻曲病的防治方法
着水稻密粒型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施肥量不断增加,密植程度加大,致使水稻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 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 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非常必要。 现将水稻稻曲病的病症及有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稻曲病病症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 稻曲病病菌属于子囊菌,麦角科拟黑粉属真菌。 发病时该病菌在水稻颖壳中侵染
毕业设计论文: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的设计与实现
度。 图 32 拌桨轴转速确定 即 gtRocl 或 式中 l ——桨叶端部速度 )/( sm , Rl ; gtoc ——混合料颗粒从总高度 2h 下落的速度 )/( sm ; ——桨叶角速度 )( 1s ; R ——桨叶外缘半径 )(m ; g ——重力加速度 )/( 2sm ; t——颗粒从 2h 高度下落的时间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