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水象甲内容摘要:
1、名 甲科。 分布在河北、广西、广台湾等省。 寄主水稻、英白、玉米、甘蔗、小麦、大麦、牧草、禾本科杂草等。 为害特点成虫食害叶片,幼虫破坏根系,为害根部呈孔洞,使植株黄化枯萎。 形态特征雌成虫体长约 3表被覆浅绿色至灰褐色鳞片。 从前胸背板端部至基有一大口瓶状暗斑由黑鳞片组成,沿鞘翅基部向下至鞘翅 34 处具 1黑斑,触角赤褐色,节 6节,棒基处无毛,棒端密生细毛。 前胸腹板上无沟,中足胫节生有白长毛。 卵圆柱形,白色。 幼虫体长 8色,在第 2腹节至 7腹节的背面各具 1对突起,幼虫共 4龄。 蛹色。 生活习性南方年生 2代,成虫在田边、草丛、树林落叶层中越冬。 翌春成虫开始环杂草叶片或栖息在茭白、水稻等植株基部, 2、黄昏时爬至叶片尖端,在水下的植物组织内产产卵期 1个月,产卵量 50100 粒,卵期 6孵幼虫取食叶肉 1落入水蛀入根内为害,幼虫期 30一 40天。 老熟幼虫附着于根际,营造卵形土茧后化蛹,蛹期 7天。 主要通过运送稻草等进行远距离传播,成虫飞翔或借水流也能蔓延。 防治方法(1)越冬场所稻水象甲及一代成虫的防治。 河北一般于 4月底一 5月中旬部分成虫爬到杂草植株上后施用 50稻乐丰乳油,每 66700水40一 50效压低发生基数。 也可选用 3映喃丹颗粒剂或 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每 1(2)本田一代成虫的防治。 一代成虫具有很强的趋光性和飞翔能力,7 月中旬一 8月中旬于时喷洒上述杀虫剂。 (3)重视农业防治。 水稻收获后,还有很多成虫残留在稻茬或稻田土层内越冬,为此及时翻耕土地,可降低其越冬存活率。 (4)提倡施用 4合粒剂。 于水稻缓秧后710 天撤施,每 667药扩散溶解的药膜对成虫产在近水层的卵有杀伤力,残效 30天以上,对根际幼虫控制效果 85左右,且可兼治二化螟和水稻潜叶蝇。 此外每 6670多来宝乳油 30一 400水胺硫磷乳油 100利查询。水稻稻水象甲
相关推荐
度。 图 32 拌桨轴转速确定 即 gtRocl 或 式中 l ——桨叶端部速度 )/( sm , Rl ; gtoc ——混合料颗粒从总高度 2h 下落的速度 )/( sm ; ——桨叶角速度 )( 1s ; R ——桨叶外缘半径 )(m ; g ——重力加速度 )/( 2sm ; t——颗粒从 2h 高度下落的时间 s。
着水稻密粒型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施肥量不断增加,密植程度加大,致使水稻稻曲病发生日趋严重。 稻曲病发生严重时,不但严重影响水稻产量,而且污染稻米。 稻曲病还会产生毒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因此防治水稻稻曲病非常必要。 现将水稻稻曲病的病症及有效防治方法介绍如下。 一、稻曲病病症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一般在水稻开花至乳熟期发病。 稻曲病病菌属于子囊菌,麦角科拟黑粉属真菌。 发病时该病菌在水稻颖壳中侵染
1、墨黑穗病、乌米谷等。 分布在我国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主要发生在水稻扬花至乳熟期,只为害谷粒,每穗受害 1 粒或数粒乃至数十粒,一般在水稻近成熟时显症。 染病稻粒呈污绿色或污黄色,其内有黑粉状物,成熟时腹部裂开,露出黑粉,病粒的内外颖之间具 1 黑色舌状凸起,常有黑色液体渗出,污染谷粒外表。 扒开病粒可见种子内局部或全部变成黑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厚垣孢子。 防治方法(1)实行检疫
、看品种用药一般粳稻、糯稻品种发病要重于籼稻、杂交稻。 因此,前者施药量相对来说要多些。 二、看天气用药病菌孢子的形成需要适温和高湿,大量降水或阴雨连绵的天气可为孢子的萌发提供充足的给水条件,有利于孢子的形成和积累,有利于稻瘟病流行,这时用药要按所需最大剂量用药。 三、针对水稻生育期用药水稻稻瘟病有三个发病高峰期,即水稻分蘖盛期、拔节期、穗期,这三个时期水稻生长发育快、抗病能力差、易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