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瘟病是黑龙江省水稻重要病害之一,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危害,流行年份一般减产 1020%,严重的达 4050%,个别感病品种发病严重时甚至全田出现白穗,可导致颗粒不收。 稻瘟病病原菌为无性世代属于半知菌亚门,稻梨孢菌。 稻瘟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和病种子上越冬。 稻瘟病的病菌孢子具有随空气飘散的特性,带病稻草是初侵染的主要来源。 用带有潜伏菌丝的种子播种,其秧苗可能发病,而表面带菌(分生孢子)的种子,则在催芽播种后,分生孢子萌芽从幼苗基部侵入,因而秧苗发病。 在病稻草中越冬的菌丝于来年 67 月间,平均气温达 15以上时,于降雨后可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到本田,叶片受侵染发病后病部 2、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再经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 越冬的病草、病瘪粒,都可成为第二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来源。 水稻穗颈瘟发生在穗颈和小穗梗上,病部发生褐色至黑色圆型或梭型病斑,在潮湿的气候下,病斑上产生青霉层,发生早时形成秕谷和白穗,发生迟时,籽粒不饱满,造成减产。 谷粒瘟发生在稻粒及护颖上,在颖壳处呈现暗灰色或褐色,梭形或不整形斑,影响结实,严重的可使米粒变黑。 一、水稻稻瘟病发病条件1、品种抗病性。 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差异很大,一般耐肥力强的品种抗性也较强。 同一品种在不同生育期或同一生育期组织的老嫩其抗病力也不同,苗期(四叶期)至分蘖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叶片而言,初叶当天最易感病,5d 后抗病性逐渐增强, 3、13d 后很少感病。 穗颈瘟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 6d 后,抗病性逐渐增强。 种植感病品种易引起发病。 2、气象条件。 影响稻瘟病的气象因素主要是温度和湿度,其次是光和风。 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水稻叶瘟病,旬平均气温为 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易流行。 一般 78 月份水稻生育期间如降雨量及雨日多,雾、露天气多,光照少,适合稻瘟病流行。 水稻抽穗期如气温降到 20以下,并持续一周左右,往往引起穗颈瘟流行。 2005 年的气象条件就非常适宜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流行,结果造成很大的损失。 3、肥水管理。 偏施氮肥,造成植株猛长,叶色浓绿,组织柔软, 4、导致组织细胞壁变薄,叶片硅质化程度降低,叶片可溶性氮含量增多,抗病性减弱。 追施氮肥过急、过晚也易造成抗病性减弱。 施用氮肥不均时,施肥过多的地方,往往形成发病中心;长期深水灌溉的稻田、冷浸田或冷水灌溉的山田、水口等水温低,对水稻生长不利,往往先发病,发病重。 此外,地势低洼的草炭地和土壤粘重的土地,由于气温、水温、土温冷凉,排水通气不好,也易发病。 4、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 从近年来稻瘟病发生情况来看,凡是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的县(市、区),稻瘟病发生就比较重。 近三年来大面积种植空育 131,该品种品质好并且产量高,今年该品种的发病株率就达到 30%以上,个别地块以达绝产程度。 二、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 5、1、选用抗病品种。 第一积温带可选用五优稻一号、牡丹江 19、松粳 2、松粳3、富士光;第二积温带可选用北稻 1、绥粳 4、松粳 6、垦稻 10;三积温带可选用龙盾 102、龙盾 103、龙盾 104、合江 19;第四积温带可选用黑粳 6、黑粳7。 同时搭配种植一些性状好,抗病较强的品种。 子处理。 可用 25%使百克乳油或 25%施保克乳油 5000 倍液浸种,杀死种子身上的稻瘟病菌。 3、加强肥水管理。 注意氮磷钾三要素的配合使用,适当施用硅钙肥或硅钾肥。 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早施追肥,切忌氮肥过多,过晚。 在灌水方面,水层深浅以满足水稻的需要为原则。 还应加强田间管理,田间要保持浅水层,尽可能降低田间湿度 6、。 另外,应将水渠和池埂上的杂草割净,以增加通风透光性。 4、处理病谷、病草。 在收获时对病区的病谷、病草应分别堆放,可以用火焚烧,切忌不能用其来喂牲畜,防止菌源流入田间。 5、药剂防治。 67 月下旬,要经常深入田间检查病情,如田间发现病斑特别是急性病斑,并且水稻叶色浓绿疯长,天气阴雨连绵,则应立即打药防治。 穗颈瘟防治应在水稻孕穗末期到刚抽穗期喷药防治,如天气连续阴雨,也可在齐穗期再补喷 1 次药剂。 应用药剂可选用 25%使百克乳油、25%施保克乳油等咪鲜胺类药剂每 667 平方米用量 4060水 30匀喷雾,隔 710d 再喷 1 次。 喷药时应注意躲开水稻开花期,在上午 10 点之前或下午 3 点之后喷药为宜,以避免影响水稻授粉。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