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黑粉病的综合防治内容摘要:

、症状识别。 一般危害个别谷粒,每穗一至数粒受害。 病粒色暗,成熟时内、外颖缝开裂,散出大量黑色粉末状厚垣孢子,并常有白色舌状的米粒残余从裂缝口突出,上面也粘有黑粉。 有些病粒呈暗绿色或暗黄色,不开裂,似青秕粒但内部充满黑粉,手捻有松软感,极少数病谷仅局部被破坏,有的种胚尚完整仍可能萌发。 二、发病规律。 病原真菌主要为狼尾草腥黑粉菌,病菌以冬孢子在土壤中和种子内越冬,翌年水稻开花灌浆期间,在水面或潮湿土面的冬孢子萌发产生担孢子或次生小孢子,由气流传至花器或幼嫩的谷粒上萌发侵入,破坏子房和米粒的形成,最后再形成冬孢子。 水稻从抽穗至乳熟期,特别是开花后,如遇多雨高湿天气,最易于感病;偏施氮肥,稻株徒长或倒伏,株丛间湿度加大,也利于病菌的萌发侵入危害。 三、防治技术1、农业防治:选择优质无病稻种,稻种在播种前用泥水或盐水选种,淘汰病粒;畜禽粪需经沤制腐熟后再施用;避免偏施或迟施氮肥。 2、种子消毒:病种可用 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药剂浸种消毒,方法同稻曲病浸种。 3、大田期药剂防治:低洼冲田、常年发病较重田、感病品种田块以及水稻孕穗抽穗期间遇上适温、多雨、寡照天气,应掌握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及齐穗期各防治 1 次,每亩用 40%禾枯灵粉剂 60 克或 15%三唑酮粉剂 100 克,加水 50千克均匀喷雾在稻株上部。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