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黄叶病内容摘要:

1、原 简 水稻黄叶病毒或暂黄病毒,属病毒。 病毒粒体呈子弹状或杆菌状,大小 1206(多聚集于细胞核的内外膜间,也有散布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的。 病毒钝化温度 56稀释限点 100000,体外存活期 30为 36 小时,0 11 天。 病毒粒体常限制在韧皮部细胞中。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黄叶病由黑尾叶蝉、二点黑尾叶蝉、二条黑尾叶蝉传播。 能终身传毒,不经卵传递。 病毒在介体昆虫体内、再生稻、看麦娘等植物上越冬,翌年传至早稻,成为初侵染源。 收获后叶蝉迁飞至二季稻上传毒,二季稻收获后,病毒又随介体在冬季寄主上越冬。 介体昆虫数量多,带毒率高发病重。 一般籼稻较粳、糯稻发病轻,并以杂交稻耐病性最好。 夏季少雨、干旱,促进叶 2、蝉繁殖,有利于活动取食,还缩短了循回期和潜育期,有利于病害流行。 防治方法(1)加强农业防治,尽量减少单、双季稻混栽面积,切断介体昆虫辗转为害。 深翻地,减少越冬寄主和越立虫源。 合理布局,连片种植,尽可能种植熟期相近的品种,减少介体迁移传病。 早播要种植抗病品种。 收获时要背向割稻。 (2)选用抗病良种如白壳矮、博罗矮、南矮、木泉等。 (3)治虫防病把介体昆虫消灭在传毒之前,早稻在冬代叶蝉迁飞前移栽。 在越冬代叶蝉迁移期和稻田一代若虫盛孵期进行防治。 双季稻区在早稻大量收割期至叶蝉迁飞高峰前后防治。 晚稻秧田,从真叶开始注意防治,结合网捕。 晚稻连作田初期加强防治,间隔 3一次。 单双季稻混栽对早稻要加强防治。 晚稻早栽早期也要加强防虫。 使用药剂参见水稻矮缩病。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