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节水栽培配套技术内容摘要:

1、稻是本地区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本地区第一大耗水作物。 然而近几年来,由于连续干旱缺水的影响,已严重威胁着我市的水稻生产。 为此我们研制出适合本地区水稻生产的高效节水栽培技术,通过采用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和规范化早育稀植技术,每亩可比常规灌溉节水 400 立方米左右,节水 30%以上,增产10%以上,节本增收 100150 元。 一、节水栽培技术原理水稻原产于干湿交替的沼泽地带,具有水陆双重的适应性。 首先,从水稻需水规律来看,水稻需水有生理需水和生态需水两种形式。 在有水层栽培的条件下主要是生态需水,水的作用是调温、调肥、洗盐和灭草等,并不是生理上需水,水的作用是调温、调肥、洗盐和灭草等,并不是生理上需要很 2、多水分,在水分不足条件下,如果能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大部分品种仍可正常生长。 生态需水不是水稻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只要在需水的关键时期保持土壤湿润,不建立水层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供给水稻生理需水,这是节水栽培的理论依据。 其次,高产水稻要求水、肥、气、热协调的土壤环境,处于北方稻区,长期淹水栽培所带来的许多弊端,已成为高产水稻的障碍,这是节水栽培的实践必要性。 第三,依据我省和北方自然气候特点,研究与其相适应的节水栽培措施,即可节水又利于高产,这是节水栽培的可行性。 二、节水栽培配套技术1、选择适宜的抗旱节水品种适合本地耐旱抗性强的品种有秋光、铁粳 5 号、辽盐 241、丹粳 8 号、旱 72 号等。 2、采 3、用旱育秧技术、培育壮秧旱育苗既省水、又抗旱,产量高,是抗旱节水的有效措施。 (1)做好晒种、选种、消毒和浸种等种子处理工作,以保苗齐、苗壮。 (2)选好秧田,应选择灌排方便、避风向阳的菜园地、常年旱地或庭园作为秧田。 (3)做好秧床,秧床面积 10为合适,先平整后翻耕 3 次以上。 (4)合理施肥,防早衰。 在施肥上要注意用腐熟的农家肥,少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增强耐旱能力。 (5)实行早育秧,采用无纺布覆盖育苗。 因为无纺布育苗苗床温度变化幅度小、湿度低、病害轻、秧苗壮,所以,插后秧苗分蘖早、分蘖多、成穗率高。 (6)控制浇水次数。 旱育秧的核心使秧苗在接近旱田条件下生长,出苗后尽量少浇水。 待早晚床土干燥、早晚 4、秧苗叶片无水珠、或午间叶片因旱打卷三项指标出现一个时,要灌 1 次透水。 一般播后 1012 天灌第 1 次水,整个育秧期只灌 23 次水,有利于地下部生长,培育旱根。 三、田间管理1、返青期管理返青期用水层护苗 34 天,维持吸水与蒸腾的平衡,提高秧苗成活率。 护苗的水层深度,要根据苗龄和天气状况而定。 天晴一般以建立 5视苗大小,以最大水层不超过秧苗上部全出叶的叶耳为好。 若遇阴雨天,气温较低,则一般以建立 25水层较好。 2、分蘖期管理返青或齐苗后应及时中耕施肥 1 次,再过 710 天,可视苗情再追肥中耕 1 次。 此期土壤湿度维持在田间持水量的 7080%的范围内。 分蘖盛期以后,适当控制水分,若此 5、时期每亩苗数已达 30 万,则应停用水肥。 保早发稳发适期够苗。 即田间灌 1 次水,保持 35 天浅水层,以后让其自然落干,待田间无明水、土壤湿润时,再灌 1 次水,如此往复。 对于土壤通透性不良的低洼田以及有机肥足、秸秆还田多的田块,还要适当增加断水次数,脱水露田通气,以利促进根系生长和分蘖发生。 分蘖末期至穗分化期,此期水浆管理的中心是搁田,有利强根壮秆,控制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 一般当群体总茎蘖数达预期穗数8090%时即脱水搁田,分次轻搁,每次搁田时间约为 叶龄期(45 天),搁至 05层含水量达最大持水量的 7080%,再复水,生产上以田中间土壤出现 35细裂缝为覆水标准。 生产应用上具体还要 6、视品种、栽培方式、肥料水平等而定。 3、拔节孕穗期管理拔节前后应视苗情追施 1 次攻穗肥。 水稻进入孕穗期后,要注意及时防旱灌水,其土壤湿度不低于田间持水量的 70%。 7 月中旬施用 1 次呋喃丹可防出现白穗和老母虫伤根。 4、抽穗扬花至成伏期管理水稻扬花灌浆期是需水高峰期。 从抽穗前 10 天直至乳熟,土壤湿度应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 7090%范围内(土壤能用手提成团,且不易碎,手上有明显痕迹)。 黄熟期可降至 70%左右。 抽穗前后,要注意防治稻瘟病。 5、提高药效的灌水技术栽后 45 天结合追施分蘖肥及时摘好化除,化除后保水 45 天,水层深度 30右。 根据病虫情报,抓好稻蓟马、稻象甲、纹枯病、稻瘟病、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曲病等病虫害综合防治,对发生在稻株下部的病害和使用内吸杀虫剂类农药的,在病虫防治时,应建立浅水层,保水3 天左右,以提高病虫防治效果;对发生在稻株上部的病害,在用药防治时可不建立水层。 同时要根据天情、苗情、虫情合理处理防病治虫与搁田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搁田要服从治虫。 7 月中旬需治虫时,应先治虫后搁田;7 月 20 日左右治虫时,应先轻搁或在已行轻搁后治虫,然后再搁田到标准。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