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苗期病虫害的防治技术内容摘要:

1、使水稻高产优质,对水稻苗期病害恶苗病、立枯病、水稻纹枯病,提出防治措施。 一、水稻立枯病1、立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由病菌侵入秧苗所引起的,立枯病主要有幼芽腐死、立针基腐等症状。 (1)芽腐是在出土前或刚出土时发生,幼芽或幼根变褐色,芽扭曲腐烂而死,在种子和芽基部生有霉层。 (2)针腐多发生于立针期至 2 叶期,病苗心中枯黄,叶片不展,种子和茎基交界处常有霉层,茎基软易折,根变成黄褐色。 青枯是水分失调造成的生理性病害,多发生在 3 叶期前后,病苗最初不吐水,天气骤晴高温,迅速出现青枯,心叶及上部叶片“打绺”,叶色青绿、整株萎蔫,成簇成片枯死。 尤其是寒冷稻区发生较重,主要由低温多湿、温差大,土壤偏碱 2、,光照不足、播种过密、秧苗细弱等因素所致。 发病时期,从出苗到插秧的整个育秧阶段均可发生,但离乳期发病最重。 病苗叶尖无露珠,心叶或上部叶片打绺,根少暗黄色,无新根,茎基部逐渐黄枯,软化至腐烂,苗提取时与种子分离。 2、防治方法:(1)主要选择地势平坦、通风、光照良好地方育苗;盐碱地育苗设隔离层;洼地要深沟高床。 (2)药剂防治:用 42%立枯一次净或 35%枯必净可湿性粉剂,在秧苗一叶一心时,每袋 40 克兑水 100120 公斤浇在苗床上,即可防止立枯病的发生。 或播前做好苗床,在浇足水的基础上,用 30%的垩霉灵(立枯灵或土菌消)水剂 1000 倍液,每平方米苗床用喷壶浇灌 23 升即可。 不仅防病 3、且可促进稻苗生长。 水稻苗 1 叶 1 心时可再浇灌 1 次,效果更佳。 也可用 3%育菌灵水剂,每平方米苗床 米兑水 3 千克浇灌即可。 二、水稻恶苗病1、恶苗病俗称公稻子,又称徒长病。 水稻恶苗病菌侵染水稻,水稻发生恶苗病后,其发病植株的节间伸长,长得细而高,植株颜色较淡,叶片较正常株窄,节位上的叶鞘里或外有不定数的须根,稻秆内生有白色的霉物,后变成淡红色,有时是黑色的小点。 发病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抽穗较早,穗子较小,并且谷粒少,或成为不实粒。 病死的植株表面有浅红色或白粉霉物,病粒谷壳的内外颖合缝外,着生有浅红色霉层。 2、防治方法:(1)用 30%恶苗净可 4、湿性粉剂进行种子消毒,每袋 100 克兑水50 公斤,可浸种 40 公斤左右,常温下浸 57 天,浸后不用清水洗,可直接催芽播种,防恶苗病效果达 99%以上。 或用 45%901 可湿性粉剂加水 500 倍液,常温下浸种,每 100 公斤药液浸稻种 80 公斤。 或用 25%施保克乳油每支(2)兑水 5种 4泡 48 小时,然后取出用清水催芽。 防病效果 95%以上。 (2)苗期发病,每亩用抗枯宁 3 支加施保克 2 支,加水 3040匀喷雾,防效在 90%以上。 石灰水或硫酸铜液浸种:用 %石灰水或 酸铜液浸种 23 天。 三、水稻纹枯病1、水稻纹枯病俗称“花脚病”,为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尤以密植矮秆 5、杂交稻的高产田发生最为普遍而严重,致叶片枯死,纹枯病可使植株茎秆、叶鞘干枯至腐烂,引起结实率下降,千粒重降低,甚至在植株基部叶鞘、叶片上长有白色菌丝状物,丝状物之间生有褐色萝卜籽状小颗粒菌核。 叶鞘内侧)有时看到一层白色粉状物,为病菌有性阶段的子实层(担子和担孢子)。 2、防治办法:(1)农业防治:推广稀播、稀插、增施磷钾肥,实行浅水勤灌,选用抗病的品种。 (2)科学管水,按照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要求,严格水位管理,贯彻“前浅、中晒、后湿润”的用水原则,避免长期深灌或晒田过度,做到“浅水分蘖,够苗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浅水养胎,湿润保穗,不过早断水,防止早衰”。 配方施肥,巧施追肥,贯彻“施足基肥,早施追肥,灵活追肥”的原则。 使禾苗前期攻得起,中期控得住,禾根深扎,叶直骨硬,叶色退淡不过黄;后期不贪青,收获时青枝蜡杆。 (3)合理密植,改善群体通透性。 (4)药剂防病是目前防治纹枯病重要措施。 要及时喷药控病。 药剂防治应采取“前压、中控、后保重点”的策略。 即分蘖拔节期控制病害水平扩展,孕穗抽穗期控制病害垂直扩展,保护功能叶不受侵害。 药剂前期用5%田安水剂 400 倍液,后期以施 2 万单位井岗霉素 300 倍液,或 28%多井悬浮剂 500700 倍液,连续 23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