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死苗原因及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缓,严重时全株枯死;成株期发生大豆孢囊线虫危害,植株矮化,叶片由下向上变黄,花期延迟,结荚但子粒不饱满且色泽较暗。 拔出病株,可见根系不发达,须根多,根瘤很少,根上附有很多的孢囊线虫(形状为细小的黄色颗粒状)。 防治措施:(一)增施有机肥。 通过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大豆健壮生长。 (二)适时灌水,增加土壤湿度。 土壤干旱利于大豆孢囊线虫的危害。 (三)对发病的田块及时用 40%的氧化乐果 1000 倍液对植株茎基部喷施。 三、豆秆蝇病引起的死苗豆秆蝇病主要发生在施用未充分腐熟有机肥较多的大豆田或重茬地。 大豆苗期感病表现为植株下部叶片正常,上部叶片全部黄化。 剥开根茎,秆内可见有豆秆蝇蛆和蛆粪。 防治措施:用 40 3、%的氧化乐果或辛硫磷 1000 倍液,于苗期及花期各喷 1 次。 四、营养失调症营养失调症主要发生在缺肥田块,或偏施、单施某一种化肥的地块,或严重干旱的地块。 大豆植株发生不同程度的叶片黄化、皱缩、生长迟缓。 防治措施:每亩喷施惠满丰 5080 毫升加磷酸二氢钾 100 克对水 3050公斤,可使症状缓解或消失,使大豆恢复正常生长。 五、上茬残留除草剂药害一是麦田除草剂施用过晚。 早春由于气温低,部分农户麦田化学除草时间推迟至 4 月 10 日,因草龄较大,相应地加大了巨星、苯磺隆的使用量,比常规用量增大 倍,增加了土壤农药残留量。 夏大豆播期大都在 6 月 5 日10 日。 巨星、苯磺隆的使用期限离下茬作物播种 60 天之后为安全期,这样部分农户的上茬施药时间到下茬种植期未达到安全期要求,导致药害产生。 二是麦田使用甲、绿磺隆及其复配剂。 淮北地区土壤多属中性偏碱,甲、绿磺隆在碱性土壤中很难分解,易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 麦田使用这类除草剂后,下茬大豆轻则苗弱僵小,重则不能立苗,以至减产 80%左右。 尽管这类农药已经禁止使用,但因农药市场仍有销售,所以由此造成的药害屡屡发生。 防治措施:发现药害后及时浇水,并喷施叶面肥或植物生长调节剂。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