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玉米苗枯病防治正当时内容摘要:

2、,心叶卷曲,易折,以后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干枯;无次生根的产生死苗,有少量次生根的形成弱苗,湿度大时在枯死病苗靠近地面的部分产生白霉;危害轻的地上部没有明显症状表现,一般在二叶一心期开始第一、二叶的叶尖出现发黄,并逐渐向叶片中部发展,待地上部茎节处长出气生根后,吸收能力增强,可继续生长成为键株,但危害严重的植株叶片出现火烧状枯死,心叶逐渐青枯萎蔫,茎基部发生腐烂,用手轻轻一提即可拔起。 病原:致病菌有串珠镰刀菌、串珠镰刀菌胶孢变种、禾谷镰刀菌、炭黑蠕孢菌、立枯丝核菌及腐霉菌等八种,其中串珠镰刀菌是玉米苗枯的主要病原菌,该致病菌为弱寄生菌,在土壤中一般可存活 23 年。 发生条件:1、气候条件:玉米苗枯 3、病一般发生在 6月上旬至 7月上旬。 影响玉米苗枯病的气候条件主要是温度和湿度,长期“低温高湿”利其发生,据近几年调查,玉米播后至发根期间,突遇中到大雨而使土壤板结,造成土温低、湿度大的环境,易感染此病,而同一品种雨后播种的地块基本不发病,说明发病程度与气候条件有很大关系。 2、品种:据 1998年2002 年调查,目前推广的鲁单 50、农大 108、鲁单 981等玉米品种,虽然生长中后期抗病性强,但苗期生长势弱,根系极易感苗枯病。 以 178或齐 319自交系作亲本的品种面积扩大,是近几年苗枯病发生面积较大的主要原因。 3、土壤与管理措施:地势低洼,土壤贫瘠,粘土地、盐碱地且施用玉米除草剂的地块发病 4、重,另外播种过深也易发病。 4、轮作方式:小麦/玉米是我省的主要轮作方式,近几年小麦根病发生严重,导致串珠镰刀菌、禾谷镰刀菌和玉米丝核菌等病原菌积累,也加重了玉米苗枯病的发生程度。 防治措施:玉米苗枯病的防治应贯彻“以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应着重于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为主,同时做好药剂拌种,提倡种子包衣,合理施肥,加强田间栽培管理,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和减轻苗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1、合理施肥,加强田间管理:合理施肥是减轻苗枯病的一项重要措施,播种时要适施基肥,增施磷肥,培育壮苗;玉米出苗后或雨后及时中耕,以利于根部透气,促进根系生长。 2、拌种防病: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种,华阳 20%的玉米专用种衣剂或使用包衣种子,既杀虫又壮苗,一举多得。 另外,近两年应用新型种衣剂 25%适乐时 种,防治效果可达90%以上。 3、苗期发现苗枯病,可用甲基般喷药 3天后即可长出健壮根。 也可选用下述一种农药对基部喷雾:50%多菌灵 600倍液,20%三唑酮 1000倍液,恶腐灵 3000倍液,玉麦杀 400倍液,连喷两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