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全程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膜覆盖水稻栽培技术是目前我国继地膜小麦生产技术大面积推广之后又一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实用性较强的新技术。 它的优点是增温、节水、灭草、早熟高产和能减轻田间劳动强度。 其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一、产量指标、品种选择和秧苗。 产量指标为 9。 选抗逆性强,矮秆粗壮,穗大,丰产潜力大的粳稻高产品种。 旱育秧、湿润育秧、软盘育秧等方式育的秧均可用于地膜栽培,秧苗叶龄达 3 叶 1 心即可插秧。 二、整地、翻时将前茬作物的根茬、草棍之类杂物清除干净,结合耕地将碾细的农家肥施入,每公顷施 95 吨,化肥施碳铵、过磷酸钙各 750 千克,或在测土基础上实行平衡施肥。 田整做床畦是关键的技术环节(俗称高床低润)。 床畦宽14015 2、0 厘米,和地膜幅度一致,即人手臂伸出可将秧苗插入中间一行为准。 长短不限,根据地块长短而定,每个床畦四周留 30 厘米宽、2025 厘米深的水沟。 整畦应先干整成形,后放水泡田,再湿整抹平床面,至光平如镜,无根茬和草棒,以便覆膜时膜与床畦面紧紧相贴,方能达到灭草增温效果。 好床畦后,即可覆膜。 首先将膜头边与床畦沟头边对齐,用泥把膜头边压入沟内,然后将膜的滚筒放在床面上,中间串一细圆木棒,两人分别在床畦两边沟里前行,要用力一致,覆膜平展。 两边端齐,紧贴床面,到地头割断,将膜边压入沟里即可。 依此类推,覆盖一床畦的地膜。 三、用拉线栽植,2 人或数人分别站在两边水沟里,面对面左右沿线逐行插秧。 插时用右手中 3、指或食指在确定位置戳孔。 将破膜片用指头反贴于膜里侧,然后将秧苗插入即可,边插边注意将膜边拉展与床面对齐,并防止膜面回缩。 据品种分蘖成穗高低和要达到的产量,来确定株行距和每穴株数。 北方粳稻每个床面 67 行,行距 2025 厘米,穴距 1012 厘米,每穴68 株,每公顷 30 万穴,成穗 525 万600 万,穗粒数平均 80100 粒,2 吨/公顷(按千粒重 2627 克计算)。 据水稻品种生育期和当地无霜期长短确定。 前期时间不足,后期采用薄膜保温增温育秧加长生育期,使插秧期放在当地晚霜临界期后 3 天即可为插秧期,经人为调节加地膜覆盖,前期可解决“小苗不发,僵苗不长”,后期“怕秋封”的问题, 4、满足水稻“喜光”的特性,大幅度提高产量,并且早熟。 四、大田管理灌水:插秧至返青期,床畦沟里不断水,床面保持 2 厘米深的水层,过深易漂膜浮秧,过浅或床面干燥易生病。 做到晴天满沟水,阴雨半沟水,晒田不灌水。 返青追肥:每公顷追尿素 120 千克150 千克,此时期床畦内只补水不排水,床面保留 2 厘米水深。 分蘖末期:当单位面积茎数达到高产所应构成的群体指标后,排水晒田,稻叶深绿应重晒,黄绿轻晒,黄色不晒。 始穗、灌浆期:每公顷用碳酸二氢钾 克对水喷施。 此时期田里不能缺水,4 厘米。 病虫害防治:注意防治稻瘟病、稻苞虫。 五、注意事项。 由于地膜水稻增温明显,膜下 34 ,水稻生育显著加快,但潜在危险是易倒伏。 可采取 3 项措施:一是用矮秆耐倒伏的高产良种;二是育秧时当秧苗在 1 叶 1 心期时用多效唑化控处理;三是在成熟灌浆时为防大风吹倒,尤其是靠沟边行最易先倒,应在四角钉立木桩用草绳维护防倒。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