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基于fpga的uart设计说明书内容摘要:

= 0。 a = 1。 end if ( N = = 0 amp。 amp。 a = = 1) //如果数据起始位到来 ,则准备接收数据 a = 0。 if ( a = = 0) //如果接收控制寄存器 a表明可以接收数据 ,则开始接收数据 begin if ( i 8 amp。 amp。 k = = 1) //如果接收到的数据位小于 8位 ,则继续进行接收 11 begin P [ i ] = N。 i = i + 1。 //接收一位数据 ,则计数器加 1 end else //如果接收到的数据位大于 8位 ,则停止接收数据 k = 0。 end end assign Q = P。 Endmodule 3. 发送模块实现的源代码。 module UART (CLK_10MHz, NSend, QSend, resetSend)。 input [ 7: 0 ] NSend。 //输入的并行信号 input resetSend。 //复位信号 output QSend。 //输出的串行信号 reg ack。 //寄存器 ack,用来判断发送模块是否已经复位 reg startB it。 //寄存器 startB it,用来判断数据起始位是否已经发 送 reg [ 3: 0 ] iSend。 //计数器 iSend,用来记录已经发送的数据位的数目 reg tt。 //寄存器 tt,用来存放待发送的数据位 reg check。 //寄存器 check,用来存放将要发送的数据校验位 CNT CNT (CLK_10MHz, CLK_9600Hz, resetSend)。 //分频器进行分频 always @ (posedge CLK_9600Hz or posedge resetSend) begin if ( resetSend) / /如果复位信号到来 ,则进行模块 初始化 begin ack = 1。 startB it = 0。 end else begin if (ack = = 1) //如果模块初始化完毕 ,则准备发送数据 begin if (startB it = = 0) //如果没有发送起始位 ,则发送起始位 begin tt = 0。 startB it = 1。 iSend = 0。 check = 0。 end else begin if ( startB it = = 1 amp。 amp。 iSend 8) //如果起始位已经发送 ,则开始发送数据位 begin if ( NSend [iSend] = = 1) //校验位的计算 check = check^IN Send [ iSend ]。 tt = N Send [ iSend ]。 iSend = iSend + 1。 //发送一位数据 ,则计数器加 1 end 12 else if ( iSend = = 8) //如果数据位发送完毕 ,则发送校验位 begin tt = check。 iSend = iSend + 1。 end else tt = 1。 //发送停止位 end end end end assign Q Send = tt。 endmodule 13 附件 1: 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程序 工作程序及要求 完成时间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一) 确定题目和指导教师 (系)成立 毕业论文(设计)领导小组; (系)向教师(具有讲师以上职称或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助教)分派指导论文(设计)任务,院(系)公布备选题目一览表; (系)召开指导教师和学生参加的毕业论文(设计)布置大会; 、学术特长选定论文题目, 确定指导教师,也可与指导教师协商后确定论文题目 ; (系)将选题结果汇总成表,报教务处实践教学科备案。 每学年第 一学期第 8周前 (二) 做好论文开题、写作的准备工作 (设计)要求及有关管理规定,师生沟通交流课题 任务,使学生正确理解课题,为开题做准备; ,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文献检索、实习调研以及实验等论文前期准备工作。 每学年第 一 学期第 8周以后 第二阶段(开题及写作阶段) (三) 做好开题报告 教研室组织教师指导学生做好开题报告,院(系)检查开题情况,教务处抽查。 每学年第二学期第 2周前 (四) 认真进行毕业论文(设计)指导、检查工作。 1.指导教师做好指导工作,定期检查学生的工作进度和质量,及时解答和处理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2.学院(系)要随时了解、检查论文写作进展情况,及时研 究协调处理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的有关问题。 每学年第二学期 (五) 毕业论文中期检查 教研室组织中期毕业论文检查工作,做好记录,学生须向指导教师汇报工作进度和工作质量,并填写中期检查表。 每学年第二学期 第 8周 第三阶段(评审答辩阶段) (六) 指导教师评定毕业论文 答辩前一周,学生将毕业论文交指导教师,指导教师需认真审阅,写出评语和评分。 每学年第二学期 第 1314周 (七 ) 评阅老师评阅毕业论文 学院(系)或教研室安排有关教师,详细评阅每个学生的毕业论文,给出评分。 (八) 组织答辩 学院( 系)成立答辩委员会,组织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论文答辩,答辩日程安排通知教务处,并做好答辩记录,给出答辩成绩。 每学年第二学期 第 15周前 (九) 综合评定成绩 学院(系)组织专门人员检查评分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成绩汇总和统计;毕业论文成绩及时报送教务处。 每学年第二学期 第 15周前 要 求 阶 段 14 (十) 毕业论文归档管理 学院(系)收集并整理归档毕业论文有关材料,包括 鉴定表( 2 份) 、开题报告 ( 1 份) 、中期检查表 ( 1 份) 、评分表 ( 1 份) 、论文(设计)( 1份) 及相应电子文档 , 填写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总结表,一 份交教务处 实践教学科。 每学年第二学期 第 16周前 (十一) 校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 每学年第二学期 第 17周前 注: (设计)的,各阶段要求相同,日程自定; (设计)工作三个阶段时间安排,可根据各专业特点适当调整。 附件 2: 大学 本科 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 一、 毕业论文(设计)文本结构 毕业论文(设计) 主要由 8个部分组成: ① 封面 ; ②目录 ; ③ 题 目 ; ④ 中外文摘要; ⑤ 正文; ⑥ 参考文献; ⑦ 谢辞; ⑧ 附录。 二、 毕业论文(设计) 各部分 规范 1. 封面 封面按学校规定的格式填写,包括论文(设计)题目、作者姓名、指导教师姓名、学科专业等内容。 2. 目录 目录由毕业论文(设计)各部分内容的顺序号、名称和页码组成, 目次中的内容一般列出二级标题即可。 目录应该用 “„„„„” 连接名称与页码。 3. 题 目 论文(设计)题目要 恰当、简明 、凝练,能够 反映论文 的主题及其 内容,做到文、题贴切。 题目 中不使用非规范的缩略词、符号、代号和公式,通常不采用问话的方式。 题目 所 使 用的词语 应当 考虑到有助于选择关键词和编制题录、索引等。 题 目 的中文字数一般不超过 20个字,外文 题目 不超过 10 个 实 词,中外文标题应一 致,居中编排格式。 4. 中外文摘要及关键词 摘要是 对 毕业论文(设计)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 摘要主要是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 ,就能获得毕业论文(设计)必要的信息, 使 读者确定有无必要阅读全文。 摘要中应用第三人称的方法记述论文的性质和主题,不使用 “ 本文 ” 、 “ 作者 ” 15 等作为主语,应采用 “ 对 „ 进行了研究 ” 、 “ 报告了 „ 现状 ” 、 “ 进行了 „ 调查 ”等表达方式。 排除在本学科领域已成为常识的内 容,不得重复题 目 中已有的信息。 语句 要合乎逻辑关系,尽量同正文的文体保持一致。 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一般不再分段落。 对某些缩略语、简称、代号等,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加以说明。 摘要中通常不用图表、化学结构式以及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 毕业论文(设计)的摘要包含中文摘要和外文摘要。 中文摘要字数约为200~300 字,外文摘要约为 200~300个 实 词。 关键词( Keywords)是为了文献标引,从《汉语主题词表》或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的词 语或术语。 关键词不宜用非通用的代号和分子式。 关键词 一般 为 3~6 个。 关键词的排序,通常应按研究的对象、性质(问题)和采取的手段排序。 中文 关键词两词之间应留出一个汉字的空间,不加任何标点符号 ;外文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 5. 正文 毕业论文(设计)的正文包括前言(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 外语类专业毕业生必须用所学专业外语撰写。 毕业论文(设计)的 篇幅一般 6000 字 左右。 (1)前言(引言) 前言(引言)主要说明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对前人 的研究状况进行 评述分析 ,阐明 研究设想、研究方法 、 实验设计 、 预期结果 、成果的意义 等。 (2)正文 正文 是对研究工作 与研究内容 的详细表述 , 一般由标题、文字、表格或公式等部分组成。 该部分要运用 选定的 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 正文是毕业论文(设计)的核心部分,占据主要篇幅。 正文是论文的主体,要求观点清晰、论点正确、论据可靠、论证严密、层次清楚。 正文中的图表和计量单位要规范。 图须有序号、图题、图例、量和单位,图序号须用阿拉伯数字,与图题空 1 格,写在图下方;表格采用 3 线表,表头线 16 和表尾线为粗黑线,表两边不要串写文字,表序号须用阿拉伯数字,与标题空 1格, 写在表上方;一律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3)结论 结论 是 对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 总结。 结论应当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如不可能导出应有的结论,也可以没有结论而进行必要的讨论 , 阐述本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建议。 6. 谢辞(致谢) 谢辞(致谢)是对给予各类资助、指导和协助完成科研工作,以及提供各种条件的单位和个人表示的感谢。 谢辞应实事求是。 7. 参考文献 文后参考文献,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顺序和规定的格式列在正文之后。 所 列 出的文献,应当是作者亲自阅读或引用过的 ,出处要翔实 , 要 进行核实查对。 所引用的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的刊物 或著作 ,内部刊物一般不引用。 正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法,是在引用文字(即所引用的词组、句子、段落等)结束处的右上角标出参考文献序号。 全文参考文献的序号要按照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某一文献多次引用时,要用同一序号标出。 文后参考文献的编写方式,是依正文中参考文献序号的次序排列所有的参考文献,且一个参考文献只能出现一次。 8. 附录 凡不宜收入正文中 而 又有价值的内容 , 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附录内容主要 包括 : ① 正文中所使用公式的推导 与证明过程 ;② 使用的主要符号、单位、缩写、程序全文及 其 说明等 ;③ 在正文中无法列出的实验数据 ;④ 重复性数据图表 ;⑤调查问卷等。 17 (顶头空 2 行) 目 录 ( 4 号 黑 体 ,居中) 摘要„„„„„„„„„„„„„„„„„„„„„„„„„„„„„„„„ 1 关键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