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袋栽培技术内容摘要:

1、原料准备(1)木材切片将含水量在 20以上的木材段插入切片机的进料口中,切成厚 4 毫米左右,断面 6020 毫米的碎片。 (2)原料粉碎将摊晒风干的木片或蔗渣、油茶壳、稿秆类投入专用粉碎机或饲料粉碎机中(筛孔为 2 毫米左右的特制铁筛),加工成粉料。 2培养料配制(1)培养配比主料如木屑、蔗渣等占 78,麦皮或米糠 20,糖 1,石膏粉 1,另加过磷酸钙 尿素 硫酸镁 50多菌灵 主料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二种以上混合使用。 (2)配制方法将主料和辅料混合干拌。 可溶性物质如糖、尿素、硫酸镁、多菌灵等,应溶化水中,然后加入干料充分拌匀,含水量掌握 55左右。 3装料用直径 15 厘米,长 50 厘米聚乙烯 2、筒形塑料袋装料。 手工装料要逐层压实,上下松紧一致,手捏不凹入。 原料切片、粉碎、拌料、装袋等均可采用机械化,速度快、效果好,已被广泛应用。 4灭菌装料后将袋口扎紧,烛火烧融密封,搬入常压灶中,逐层叠好,密闭升火,至100后保持 10 小时,闷置一段时间后取出。 5接种将经灭菌的料袋趁势搬入接种室,按“井”字式架叠冷却,关闭门窗,用甲醛和高锰酸钾混合熏蒸消毒 23 小时,料温降至 30以下时,就可进行接种。 接种时,用直径 2 厘米的锥形小木棒打接种穴,穴深 2 厘米,每袋 46 穴,采用单面或双面接种。 接种以三人配合操作,边打穴、边接种、边架叠,要求菌种与穴口密合,不留空隙。 6养菌接种后将菌袋搬入通风 3、、干燥、阴凉、避光的培养室,按“井”字式堆叠发菌。 由于这时气温高,要认真做好控温和通风管理以免杂菌感杂,降低纯菌率。 7菇场设置菇场应选择背风向阳、昼夜温差大、地势平坦、靠近水源的空旷地或水稻收割后的冬闲田。 旱地要严格消毒杀虫,水田要提前烧干,然后耕翻整畦作菇床。 床宽 1 米左右,高 15 厘米,长 1015 米,畦间留走道 30 厘米,中间挖浸水沟,宽 60 厘米,深 6080 厘米,沟里挖出的土堆于畦床上,使床面呈龟背形。 床两边接 间隔打下 长的木桩,入土 20 厘米,上横木条,木条上按20 厘米的距离钉 长铁钉,钉头露出 2 厘米,依次横架竹竿,作靠菇架。 菇架场上搭荫棚,四周用草帘围严,棚 4、顶披杉树枝或茅草。 8脱袋转色菌袋培养至接种穴周围围为浅褐色,袋壁四周菌丝体膨胀成波浪状,手摸突起处有弹性、松软感觉,并有部分原基出现时,即可进行脱袋。 其方法是:袋子纵向轻轻割开脱去塑料袋,排放于菇床架上。 脱袋后 35 天应盖严格薄膜,菇床内温度不超过 28均不要翻动。 当菌筒表面绒毛状菌丝达2 毫米长时,应加强通风和增加光照,促使绒毛状菌丝倒伏。 于每天露水干后掀膜通风 12 次,每次 30 分种,并结合喷雾化水调节湿度。 如绒毛状菌丝仍不倒伏,可采用午后揭膜通风 34 小时,或喷 2%的石灰水迫使绒毛状菌丝倒伏。 78 天后便逐渐转色出现黄水珠,若出现暗绿色水珠时,应加强通风,结合喷清水淋洗,待菌筒 5、表面晾至手摸不粘后盖膜。 经 1015 天,菌筒表面形成菌膜并转为棕褐色时,即可转入出菇管理。 9出菇管理菌筒转色后,要及时进行温差刺激,催蕾出菇。 具体做法是:白天盖紧薄膜,使菇床温度达 20以上,午夜至凌晨掀膜通风 12 小时,使菇床温度骤然下降,连续 34 天,菇蕾就可大量产生。 出菇后要加强通风管理,每日 12 次,每次 30 分钟,并结合喷水调节,保持菇场空气相对湿度 8590。 采完一潮菇后,停水 35 天,然后再边续喷水 57 天,促进下潮菇产生。 秋季,菌筒营养育足,含水量高,温度适宜,出菇多且集中,一般不浸水,但菌筒过于干燥不能出时,可适当进行浸水处理。 冬季,中、低温型品种在南方仍可正常出菇,要加强管理,争取多出菇。 气寒冷地区,不适粗出菇,只能进行养菌越冬,让其干干湿湿,复壮菌丝,积极累更多养分。 春季气温回升后,可大量出菇,但菌筒失水多,要进行浸水补充水分。 浸水前先翻开薄膜,让菌筒充分干燥,使含水量降到 35%左右。 在低温来临之前,用 8 号铁线从两端扎洞 68 厘米深,然后整齐排放浸水沟中,浸泡 68 小时,使含量达 60%左右,即可取出,重新排放菇床架上出菇。 并注意及时清理场地和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