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菌棒转色管理技术内容摘要:
1、袋转色和袋内转色,现在的生产大多是以取得花菇或优质厚菇为目的,故多采取袋内转色方式。 其基本管理如下: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 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 4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 4、调控温度:根据季节的不同,适当人为调控垛 2、内温度,使之保持在 15低温季节最低温度也可调控在 10左右。 当垛内温度达到 25时,即应揭去覆盖物,倒垛散热,原则是宁可低温延长转色时间,也不允许高温烧菌。 5、通风压菌:在较合适的条件下,料表会很快长出一层细密的气生菌丝,并开始分泌色素,出现浅酱油色的水珠,为转色的重要信号。 此时,可采取两种措施。 一是使用地下水直接喷淋,既为菌棒降温,又可冲洗掉部分色素水珠,与此同时应加强通风,一般掌握喷水后 2 小时料表不粘手即可;二是倒垛,同时加强通风。 6、加大温差:实践证明,一定条件下,在尽量降温的基础上加大昼夜温差,是促进转色的主要措施之一。 7、干湿交替:该措施可通过喷啉冷水和加强通风等手段实现。 喷淋冷水一方面给菌棒以较大的温差刺激,促使其快速形成菌膜;另一方面可提高其湿度,通过加强通风等措施,即可达到干湿交替的目的。 8、光照刺激:适当的光照刺激是促进菌棒转色的重要因素。 一般情况下,可调控光照强度在 1000 勒克斯左右,即比较明亮的光线;并且通过倒垛或转换光线来源,使菌棒受到均匀的光照,达到转色一致、整齐均匀的目的。 专利查询。香菇菌棒转色管理技术
相关推荐
5 次,第 1 次在接种后 67 天,以后每隔710 天翻堆一次。 翻袋时认真检查杂菌,及时处理。 轻度污染只在菌袋扎口处或褶皱处出现零星点状或丝状的杂菌小菌落,没有蔓延的可用注射针筒吸取 75%的酒精 50 毫升配加 36%的甲醛 30 毫升的混合液,注射受害处,并用手指轻轻按摩表面,使药液浸入杂菌体内,然后用胶布粘住注射口。 接种穴污染杂菌侵入接种穴,而菌丝还处于生长阶段
1、病原因菌筒转色是香菇菌丝发育的生理过程,也是菌丝生理成熟的标志。 菌筒转色的适宜条件:温度为 1824,空气湿度为 80%85%,有一定的散射光照,通风良好。 若转色时室内温度超过 25,而此高温延续的时间较长,可造成菌筒大量分泌黄水和色素,进而形成厚的酱色菌皮。 形成的厚菌皮可隔绝空气,导致菌丝得不到氧气而不能出菇。 二、防治措施(一)敲打法。 当菌筒发育成熟,到出菇季节时
1、、发病原因菌筒转色是香菇菌丝发育的生理过程,也是菌丝生理成熟的标志。 菌筒转色的适宜条件:温度为 1824,空气湿度为 80%85%,有一定的散射光照,通风良好。 若转色时室内温度超过 25,而此高温延续的时间较长,可造成菌筒大量分泌黄水和色素,进而形成厚的酱色菌皮。 形成的厚菌皮可隔绝空气,导致菌丝得不到氧气而不能出菇。 二、防治措施(一)敲打法。 当菌筒发育成熟,到出菇季节时
孢霉生长初期呈绒毛状,白色或灰色,生长后期呈粉红色、黄色。 大量分生孢子堆集成团时,外观与猴头菌子实体相似,链孢霉主要以分生孢子传播为害,是高温季节发生的最重要杂菌。 链孢霉菌丝顽强有力,有快速繁殖的特性,一旦大发生,便是灭顶之灾,其后果是菌种、培养袋或培养块成批报废。 防治链孢霉,首先应尽量避免在高温季节生产。 在香菇发菌阶段温度最好控制在 20以下,这样链孢霉生长缓慢,可减少污染。
个技术标书中。 (二) 全面响应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要求的原则 在充分领会招标文件要求和设计意图的前提下,结合现场调查情况及我联合体的实际施工能力和水平,力求工期、质量、安全和技术方案等各方面能充分满足招标文件和设计图纸要求,并相应制定出完善的保证体系和保证措施,确保各项目标的实现。 (三) 确保施工工期的原则 严格遵守招标文件所规定的 总 工期 目标 要求,根据本项目工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