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穗原因及播种防治措施内容摘要:

2、矮小,生长不良,类似干旱缺肥状。 分蘖期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仅重病植株表现稍矮,基部黄叶多。 拔节期病株黄叶多,拔节后期重病植株矮化、稀疏,叶片自下而上变黄,似干旱缺肥状。 抽穗灌浆期病株成簇状或点片出现早枯白穗,并且在茎基部叶鞘内侧形成“黑膏药”状的黑色菌丝层。 该病有自动消亡的趋势,即病害几年之后会自动减轻。 2、小麦根腐病。 小麦根腐病也称斑点病、黑点病等。 主要表现为苗期芽鞘和根变褐腐烂,严重时不能出士。 病苗矮小丛生,植株逐渐萎黄,不能抽穗即枯死,或部分抽穗结实不良,成为白穗。 3、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从苗期至抽穗期均可发生,典型症状在茎基部 1 节至 3 节的叶梢上形成椭圆形纹状褐色病斑。 抽穗期症 3、状最明显,主要特征是在叶梢上形成大量萝卜籽状的菌核。 菌核表面粗糙,成熟后容易剥落,重病株主茎枯死,产生“白穗”,易倒伏,减产严重。 二、播种前应采取的防治措施:1、农业措施。 (1)轮作倒茬,三种病害均由病菌引起,轮作倒茬可减少菌量,降低发病程度。 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水旱轮作效果更佳。 (2)深翻土地,减少土表层菌源量。 (3)对于小麦全蚀病可采取增施磷肥和适当晚播措施。 增施磷肥有利于鞭毛秆菌的繁殖,鞭毛秆菌对小麦全蚀病菌有拮抗作用,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小麦早播全蚀病重,晚播病轻。 小麦全蚀病侵染小麦的适宜土温为 1220,播种期推迟,土壤温度下降,缩短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