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储藏法内容摘要:
2、是具有较好的耐储性。 完成后熟的小麦,呼吸作用微弱,比其它谷类粮食都低。 正常的小麦,水分在标准以内(,在常温下一般储存 3或低温(15)储藏 58 年,其食用品质无明显变化。 易受虫害:小麦是抗虫性差、染虫率较高的粮种。 除少数豆类专食性虫种外,小麦几乎能被所有的储粮害虫侵染,其中以玉米象、麦蛾等危害最严重。 小麦成熟、收获、入库正是夏季,正值害虫繁育、发生阶段,入库后气温高,若遇阴雨,就造成害虫非常适宜的发生条件。 于小麦吸湿性能力强,小麦储藏应注意降水、防潮。 应充分利用小麦收获后的夏季高温条件进行暴晒,使小麦水分控制在 下,再行入库。 小麦入库后则应做好防潮措施,并注意后熟期间可能引起的水分分层和上层 3、“结顶”现象。 热入仓密闭储藏:小麦趁热入仓密闭储藏,是我国传统的储麦方法。 通过日晒,可降低小麦含水量,同时在暴晒和入仓密闭过程中可以收到高温杀虫制菌的效果。 对于新收获的小麦能促进后熟作用的完成。 由于害虫的灭绝,小麦含水量和带菌量的降低,呼吸强度大大减弱,可使小麦长期安全储藏。 小麦趁热入仓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在三伏盛夏,选择晴朗、气温高的天气,将麦温晒到 50左右,保持 2 小时高温,水分降到 下,于下午 3 点前后聚堆,趁热入仓,整仓密闭,使粮温在 46左右持续 10 天左右,可杀死全部害虫。 此后,粮温逐渐下降与仓温平衡,转入正常密闭储藏。 另外,热入仓密闭储藏所使用的仓房、器材、用具等均需事先杀虫。 低温密闭储藏:小麦虽能耐高温,但在高温下待持续储藏长时间也会降低小麦品质。 因此,可将小麦在秋凉以后进行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充分散热,并在春暖前进行压盖密闭以保持低温状态。 低温储藏是小麦长期安全储藏的基本方法。 小麦保持一定的低温,对于延长种子寿命,保持品质有一定的好处。 小麦还可以处于冷冻的条件下,保持良好的品质,如干燥的小麦在5的低温条件下储藏,有利于生命力的增强。 因此,利用冬季严寒低温,进行翻仓、除杂、冷冻,将麦温降到 0左右,而后趁冷密闭,对于消灭麦堆中的越冬害虫,有较好的效果。 低温密闭可以长期储藏,但要严防与湿热气流接触,以免造成麦堆表层结露。 专利查询。小麦储藏法
相关推荐
2、 12小时,取出后用清水冲净,晾干待播。 (二)施肥防治。 结合深耕、精耕,施用腐熟的有机肥。 在小麦全蚀病和纹枯病发生较重的地块,增施土杂肥和钾肥,不仅可优化土壤生态环境、扩大土壤中有益生物的存有量,而且能提高小麦对有害生物的抵抗力。 (三)适期晚播。 在不影响小麦产量的情况下适期晚播,可控制病害发生,减少病害传播。 (四)清除杂草等。 及时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枯枝败叶和上茬作物的病残体
08/= 107 取 z1=24 则 z2=z1 i =24 =,取 z2=75 则实际传动比: 21 zi z ,初选螺旋角为 14。 设计准则,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计算,再按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校核。 b= b1=65mm b2=70 v= σ F1=128Mpa σ F2=119Mpa 12 按齿面接触疲劳强度设计 ① 2131 2 1 ()t HEtdHKT ZZu ud
特点。 电磁式则采用的是他励式,这种结构容易受到电源以及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输出的电压变化较大,所以应用得比较少。 交流测速发电机的 整体构造 与交流伺服电动机 十分 近似 ,在定子上有相互垂直的两 组 绕组,一 组 绕组 为励磁绕组, 另 一 组 绕组 为输出绕组 ,测速发电机的转子为杯型。 由于杯型 的 转子 在信号的输出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其质量的 合格与否直接影响测速发电机的
工程学院毕业设计 (论文 ) 2 表 11 刮泥机的分类 平流式沉淀池 行车式 吸泥机 泵吸式 单管扫描式 多管并联式 虹吸式 虹吸泵吸式 刮泥机 翻板式 提板式 链板式 单列链式 双列链式 螺旋输送式 水平式 倾斜式 辐流式沉淀池 中心传动式 垂架式 刮泥机 双刮臂式 四刮臂式 吸泥机 水位差自吸式 虹吸式 空气提升式 悬挂式 周边传动式 刮泥 机 吸泥机 各种类刮泥机的适用条件和优缺点
2、端孢霉毒素中的 B 族毒素是一种致人呕吐,动物流产的毒素,B 族毒素有两种:一是镰刀菌烯醇(一是脱氧镰刀菌烯醇(因此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也关系到食品安全的问题。 我国麦区的赤霉病毒素存在着明显的分化,我国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种群问题。 很多专家都研究过我国赤霉病的致病菌,都认为是禾谷镰刀菌种(随着研究的进展和种的概念的扩张,禾谷镰刀菌不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具有 11
2、,以充分利用早茬口良好的墒情和光热资源,实现早播高产。 对于山芋、棉花等腾茬过晚的地块,选择春性品种种植。 2、淮北中南部、沿淮地区,可根据茬口早晚,种植半冬性品种或春性品种。 由于今年气候条件较好,可适当增加半冬性品种的种植面积。 3、江淮地区,以春性品种为主。 二、根据品种类型,安排适宜的播种期。 不同类型的品种有不同的适宜播种期要求。 其中弱冬性品种可提前到 9 月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