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防控技术内容摘要:

2、端孢霉毒素中的 B 族毒素是一种致人呕吐,动物流产的毒素,B 族毒素有两种:一是镰刀菌烯醇(一是脱氧镰刀菌烯醇(因此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的问题也关系到食品安全的问题。 我国麦区的赤霉病毒素存在着明显的分化,我国小麦赤霉病的致病菌种群问题。 很多专家都研究过我国赤霉病的致病菌,都认为是禾谷镰刀菌种(随着研究的进展和种的概念的扩张,禾谷镰刀菌不再是一个种,而是一个具有 11 个种的族系。 在这 11 个族系中,我们用分子鉴定方法鉴定,最少有 6 个明确的种在中国引起赤霉病。 所以现在单一的用药防治效果较差。 二、小麦赤霉病的流行因素。 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病菌发育最适宜的温度为 24 3、最低 8,最高 32。 在相对湿度 80发育最好。 子囊壳和子囊孢子形成的最适温度是 20分生孢子产生速度最快的气温 25。 一般来说,小麦抽穗后的温度条件都是满足病原菌发育生长的。 流行的关键是阴雨天气。 预测预报不必有很复杂的数学模型。 实际上把小麦抽穗扬花时天气预报中有多少阴雨日和雨量一看就能发报。 小麦赤霉病流行的品种因素也很重要。 目前来说,赤霉病的抗病育种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没有真正获得理想的抗病品种,可能在未来的十年中还不可能获得。 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类型有抗侵染和抗扩展两类抗性。 除了抗性外品种的农艺性状与赤霉病流行也有关系。 植株高矮。 矮杆品种接受土表弹射到穗层的子囊孢子比适当株高的品种要多得多。 4、抽穗整齐与否,齐穗时间长短。 如果抽穗整齐,齐穗时间短,遇到降雨的机会就少,可以减轻流行。 花药残存时间长短。 花药对病原菌的入侵起到一种协助作用,可能残存的花药能给病原菌提供象培养基那样的营养,从而帮助病菌侵入。 灌浆速度快慢与否。 灌浆速度快,降低病菌的扩展范围。 小麦赤霉病流行与栽培管理和种植方式也有密切关系。 地势低洼,土质粘重,排水不良,造成麦田湿度高,降低小麦根系呼吸和抗病能力。 玉米小麦轮作地,翻耕不深,玉米杆还田量大和带菌残渣为小麦生长后期赤霉病流行提供大量菌原。 三、小麦赤霉病的防治。 栽培防治是赤霉病防治的基础。 耕灭茬是减少菌原的重要途径。 肥晚容易造成贪青晚熟,延长了病菌侵染的时间和增加了侵染 6、穗期用药。 要抓住下雨间隙时机进行用药。 用药注意问题:药械要能保证弥雾,压力和喷孔口径要符合弥雾要求。 有连阴雨天气时适当高浓度喷雾。 因为赤霉病发生在多雨季节,弥雾和适当高浓度能防止雨水冲刷,可以带来药剂的二次稀释而不造成药剂浪费和流失。 特别在下雨间歇时用药更要强调弥雾和适当高浓度。 现在有报道认为镰刀菌对多菌灵出现了一定的抗药性,带来防效下降。 如马中华报道江苏靖江地区稻桩上抗多菌灵的赤霉病菌占 但多菌灵还是不失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好药。 每亩 40%多菌灵胶悬剂 120克,80%的可湿粉 100 克,7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有效成份 70 克都可用于赤霉病防治。 如果有多菌灵超微粉或多菌灵胶悬剂,最好用超微粉和胶悬剂,其效果比可湿性粉剂好。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