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春季管理要因地因苗制宜内容摘要:
2、叶片完全干枯。 对于没有死蘖,只有叶片冻枯的受冻麦田,早春应及早锄划、搂麦清垄,提高地温,促进麦苗返青。 在起身期追施碳铵 4060 于克并进行浇水,提高分蘖成穗率。 管弱麦因为整地质量不好,土壤疏松,跑风漏墒造成小麦基部叶片发黄,或因秸秆还田地块未底施氮肥,脱肥症状明显的群体小、个体弱的麦田及有水浇条件的而未浇冻水的,应以促为主,在早春划锄(深度以 23 厘米为宜)、清垄、清棵的基础上,抓紧浇好返青水,追施返青肥,缺磷麦田,亩补追二胺5克;一般亩追施碳铵 3040 千克,拔节期再结合浇水亩追施尿素 15千克左右。 管暗壮麦主体是生产上的一二类麦,肥水管理时间要根据地力、苗情而定。 春季管理重点是防旺长 3、促进壮苗,第一次肥水应在拔节期或拔节后期进行,高产田和优质小麦田提倡分次追肥,第一次浇水追施尿素 1720 千克,第二次浇水追 25 千克。 土壤肥力差或群体稍显不足的麦田,可在起身期追肥浇水。 管旺麦对地力好、群体偏大,春季仍有旺长趋势的麦田,在小麦返青期和起身期镇压,能控制地上部生长和过多分蘖的发生,在早春气温偏高的情况下能抑制小麦生育进程过快,避免过早进入拨节期。 对有倒伏趋势的麦田,在小麦拔节前,用壮丰胺等化控药剂防倒。 根据苗情灵活掌握肥水运筹,若没有出现脱肥现象,可到拔节期追肥浇水。 若出现脱肥现象,要在新叶长出后将春季追肥量的 40%50%进行开沟水追肥,其余在拔节期结合浇水施用。 同时要根 4、据地力适当调节第一二次追肥比例,对底肥不足、地力稍差的可提高第一次追肥比例;底肥充足、地力较高的可降低第一次追肥比例。 活机动二三肥水应根据苗情、墒情、气候灵活掌握,一般高产麦田特别是优质麦田要在孕穗挑旗期进行第二次浇水,结合浇水追施尿素 25 千克,小麦扬花1015 天后进行第三次浇水,以后不再追肥浇水。 、草综合防治早春小麦病虫害防治以纹枯病、红蜘蛛、麦蚜、吸浆虫和麦田杂草为重点,根据早春麦田生态结构的基本特点,以保护利用麦田有益生物为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辅之以化学防治。 具体防治指标和防治措施如下:小麦纹枯病,防治指标是田间病株率达到 15%,一般亩用 5%的井岗霉素 100150 毫升或。小麦春季管理要因地因苗制宜
相关推荐
通常采用酚酞溶液或试纸于检漏管末端检测即可发现,而无需采用蒸汽扫描检漏法。 从国外引进的大型尿素合成塔和国内制造的 52万吨 /年尿素合成塔均采用 C型结构,也没有采用蒸汽吹扫的方法检漏,这样的话,检漏孔中的堆焊质量要求就可降低一些,能节约成本。 这一点在国内中小型尿素塔设计中还未得到认可。 图十 尿素塔检漏孔结构 a 11 图十 尿素塔检漏孔结构 b 图十 尿素塔检漏孔结构 c .
2、并借雨水和风传播到麦穗上,高温高湿条件下能很快在麦穗上产生霉层,霉层上的病菌又借风雨向其他小麦植株传播。 一般赤霉病危害以扬花期病菌一次侵染为主,多雨年份会有再侵染。 小麦齐穗后 20 天内最易感病;扬花期感染率最高,此期气温在 15以上、阴雨天多,病害就有可能流行。 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续 3 天以上阴雨天气,就有重发的可能性;遇晴好天气,赤霉病一般不重。 地势低洼、土质黏重、排水不良
精装修施工图 给排水及 采暖施工图 电气施工图 、主要法规: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17 《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行业: 《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地方文件、企业规定: 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 、主要规程、规范: 国家:《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验收规范》 GB502042020 《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1993
2、后就可浇水,结合浇水,一般亩追尿素 12 公斤至 15公斤。 这样可以巩固冬前分鬓,促成春季分蘖,壮大根系,增加叶面积系数,从而达到增加群体、提高亩穗数的目的。 3一类苗麦田管理。 对墒情较好的一类壮苗麦田,返青期在管理上应进行深耕,控制无效分蘖产生,减少养分消耗,如果墒情允许可推迟春一水,期限到起身后期或拔节初期,结合浇水亩追尿素 10 公斤至 12 公斤。 4防治病虫草害。
模力选择注射机 塑料制品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为 21 mm。 流道凝料(包括浇口)在分型面上的投影面积 2210 .2 1 7 8 4 8 0 .2 3 5 6 9 .6A A m m ; 212= A + A = 21 41 m m总 查阅参考文献 [3]计算 锁模力 如下 : 2= A 2 1 4 1 7 .6 3 0 6 4 2 .5 ( )F p m m M P a KN
2、比例为 55 或 37),解决了生产中强筋和中筋小麦品种品质达不到国家标准和产量不高的问题。 氮肥后移可显著提高灌浆前中期旗叶硝酸还原酶活性,增强氮素同化能力,改善籽粒蛋白质品质,还可提高开花后旗叶光合速率,延长光合高值持续期,改善籽粒淀粉品质,提高产量。 期控制灌溉。 在年均降水量 600 毫米左右的地区,改传统灌溉底水、冬水、拔节水、孕穗水、灌浆水五水,为底水、拔节水、开花水三水,节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