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枯病内容摘要:

2、m),内有子囊孢子 8 个。 子囊孢子梭形,双胞,黄褐色,两端钝圆,大小 10(m)。 传播途径发病条件以土壤带菌为主,未腐熟粪肥也可传播。 病原菌在土壤中存活 3 年以上,小麦在出苗后即可被侵染,植株间一般互不侵染。 田间湿度大,地温 1015适宜秆枯病发生。 小麦 3 叶期前容易染病,叶龄越大,抗病力越强。 病害行程度主要决定于土壤带菌多少。 防治方法(1)选用抗(耐)病品种如中苏 68 号、2711、敖德萨 3 号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农业防治麦收时集中清除田间所有病残体。 重病田实行 3年以上轮作。 混有麦秸的粪肥要充分腐熟或加入酵素菌进行沤制。 适期早播,土温降至侵染适温时小麦已超过 3 叶期,抗病力增强。 (3)药剂防治用 50%拌种双或福美双 400g 拌麦种 100 40%多菌灵可湿粉 100g 加水 3麦种500%甲基硫菌灵可湿粉按种子量 种。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