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秆锈病内容摘要:
2、椭圆形,暗橙黄色,大小17471422(m),表面生有棘状突起,中腰部有发芽孔 4 个。 冬孢子双胞,棍棒形至纺锤形,大小 35651122(m),顶端壁略厚,圆形或稍尖,柄长。 该菌可产生 5 种不同类型的孢子。 冬孢子萌发产生小孢子,小孢子为害转主寄主小蘖,且在小蘖叶片正面形成性孢子器及性孢子,在叶背面产生锈子和锈孢子。 小麦秆锈菌致病性有生理分化现象,目前我国已发现 16 个生理小种,其中 21C#3 小种是优势种。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该病主要以夏孢子完成病害的侵染循环,在转主寄主小蘖叶背形成的锈孢子侵染小麦,又形成夏孢子和冬孢子,因此认为转主寄主作用不大或不起作用。 我国小麦秆锈菌主要以夏孢子世代 3、在福建、广东沿海地区、云南南部麦区越冬。 翌春,夏孢子由越冬基地逐渐北移,经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到达东北、西北和内蒙古春麦区。 秆锈菌越夏区域较宽,在西北、华北、东北及西南冷凉麦区晚熟春小麦及自生麦苗上可以越夏。 山东的胶东和江苏的徐淮平原麦区自生麦苗上也可越夏。 夏孢子借气流进行远距离传播,从气孔侵入寄主,病菌侵入适温 18竿千锈病流行需要较高的温度和湿度,尤其需要液态水,如降雨、结露或有雾。 露时越长,侵入率越高,在叶面湿润时的温度,即露温适宜时适其侵入,需露时 810 小时,生产上遇有露温高、露时长时发病重。 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该菌小种变异不快,品种抗病性较稳定,近 20 年来没有大的流行。 防治方法(1)选用抗病品种,如东北麦区的克丰系列、克旱系列、新曙光系列、龙麦、辽麦系列,内蒙古的蒙杂系列,黄淮地区的泰山 1 号等。 大多抗 21 号小种,要注意新小种 34C#3 和 34C#3。 种植时要兼顾抗源的多样化和合理布局。 新育出的抗秆锈的春小麦品种有蒙麦 30 号、龙麦 23 号、龙辐麦 7 号、陇春 15号、宁春 24 号、陇春 8139、定丰 3 号等。 抗秆锈冬麦品种有京 411,皖麦26、27,豫麦 18 号,新宝丰(7228),早麦 5 号,贵丰 1 号,滇麦 18、19 号。 (2)药剂防治参见小麦条锈病、叶锈病。 专利查询。小麦秆锈病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本科卒业论文引诱手册(修订)[宝典
,言„„„„„„„„„„„„„„„„„„„„„„„„„„„ (1)二、指导思想„著级嘲醛琴廊乖斩无恢屿肝附昔啼添酬投赛 懂迄改怕期凋癸繁拱甜半冷抉载继绣汝茂柞丘烛彤务抿慎浦拈置宛泼馒豹掀故兢泛求赢补盅兢制怨格勋 ,,,,,,该 院(系) 应安排经验丰富的教师协助其工作。 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手册 (修订 )40,,闽江学院本科毕业论文 (设计 )指导手册 ,教务处编制二 0一 0年十月目 ,录 一
小麦根部病害的综合防控技术
2、等 6 个属高抗品种;鲁麦 1 号、2 号、15 号、18 号、山农 18、掖选 1 号、太山 1 号、京花1 号、郑州 75、晋麦 32、丰抗 12、陕 213 等为中抗品种。 因此,生产上因地制宜地选种抗耐病品种,对防病可起到良好的作用。 病是土传病害,由于长期施行小麦玉米一年两作制,导致病菌在土壤中大量积累,实行轮作倒茬能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 轮作方式应坚持 1换种一次非寄主作物。
小麦和油菜春季田间管理技术要点
2、旺。 今年我市小麦苗情普遍较好,但部分田块由于播种质量不高,施肥不足,小麦冬前群体较小,分蘖较少。 对这一类田块要紧紧抓住返青期苗情转化较快的有利时机追施速效氮肥,一般亩追施尿素 510 公斤,促进苗情尽快转化升级,对于一般小麦田块,重点推广氮肥后移技术,因地制宜,施好拔节肥。 对部分群体较大,有旺长趋势的田块,以控为主,积极采取碾压和深中耕等措施,抑稠控旺。 还可以在小麦起身期,每亩喷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