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粒瘿线虫病内容摘要:

2、。 病原 小麦粒线虫,属植物寄生线虫。 雌雄成虫线形较不活跃,内含物较浓厚,具不规则膜肠状体躯,卵母细胞及精母细胞成轴状排列。 雌虫肥大卷曲成发条状,首尾较尖,大小35.5(雄虫较小,不卷曲,大小 .1(卵产于绿色虫瘿内,散生,长椭圆形,大小 731403363(m),1 龄幼虫盘曲在卵壳内,2 龄幼虫针状,头部钝圆,尾部细尖,前期在绿瘿内活动,后期则在褐色虫瘿内休眠。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粒线虫以虫瘿混杂在麦种中传播。 虫瘿随麦种播入土中,休眠后 2 龄幼虫复苏出瘿。 麦种刚发芽,幼虫即沿芽鞘缝侵入生长点附近,营外寄生,为害刺激茎叶原始体,造成茎叶以后的卷曲畸形,到幼穗分化时,侵入花器,营内寄生,抽穗开花 3、期为害刺激子房畸变,成为雏瘿。 灌浆期绿色虫瘿内幼虫迅速发育再蜕 3 次皮;经 34 龄成为成虫,每个虫瘿内有成虫 725 条。 雌雄交配后即产卵,孵化出幼虫在绿虫瘿内为害,后虫瘿变为褐色近圆形。 2 龄幼虫休眠于内。 一个虫瘿内有幼虫 800025000条。 干燥气候,幼虫能存活 12 年。 该线虫是小麦蜜穗病病原细菌(入小麦的媒介体。 该线虫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黑麦、大麦和燕麦。 发病轻重与种材料中混杂的虫瘿量和播后的土壤温度。 土温 1216,适于线虫活动为害。 沙土干旱条件发病重,粘土发病轻。 防治方法(1)加强检验防止带有虫瘿种子远距离传播。 (2)建立无病留种制度设立无病种子田,种植可靠无病种子。 (3)清除麦种中虫瘿清水选麦种倒入清水中迅速搅动,虫瘿上浮却捞出,可汰除 95%虫瘿。 整个操作争取在 10 分钟内完成,防止虫瘿吸水下沉。 盐水选用 20%盐水汰除虫瘿较清水彻底,但事后要用清水洗种子。 硫酸铵液选法用 26%硫酸铵液汰洗即可。 (4)实行 3 年以上轮作防止虫瘿混入粪肥,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 (5)药剂处理种子用 50%甲基对硫磷或甲基异柳磷,按种子量 闷种子。 每 100子用药 200g 对水 20匀后,堆 50,闷种 4 小时,即可播种。 (6)药剂防治用 15%00g 或 10%克线磷 200g、3%万强颗粒剂 150g。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