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炭疽病内容摘要:

2、至纺锤形,大小 192935(m)。 有性态为禾生小丛壳,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少见。 该菌有寄主专化性,不同菌株对小麦致病性有差异。 病菌生长适温25。 除侵染小麦外,还可侵染大麦、燕麦、黑麦、玉米、高粱及禾本科杂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以分生孢子盘和菌丝体在寄主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也可附着在种子上传播。 播种带菌的种子或幼苗根及极颈或基部的茎接触带菌的土壤,即可染病。 侵染后 10 天病部就可出现分生孢子盘。 在田间气温 25左右,湿度大,有水膜的条件下有利于病菌侵染和孢子形成。 杂草多的连作地,肥料不足、土壤碱性地块利于发病。 小麦品种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防治方法(1)选用抗炭疽病的小麦品种。 (2)与非禾本科作物进行 3 年以上轮作。 (3)收获后及时清除病残体或深翻。 (4)发病重的地区或地块,可喷洒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 1500 倍液或 25%苯菌灵乳油 800 倍液,防治 1 次或 15 天后再防一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