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务科工作制度内容摘要:

毒 (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 HIV)1/ 2抗体、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及其他感染源。 ④质控血清应包含室内质控所需项目,浓度分别为参考值、病理值、医学决 定水平等。 ⑤添加剂和调制物的数量应尽可能地少、所有添加剂和调制物应有文件记录,包括类型、来源、含量和纯度;不能加入稳定剂和非生理性缓冲液;反作用剂和其他添加剂应在生理水平。 ⑥其他通用要求: pH值应为 7. 2— 7. 8(室温 37℃ );瓶间变异、酶类项目 CV/ 2%,其余分析物 CV1%;冻干物水分含量 1%;渗透浓度 350mmol/ L;原始质控血清残留枸橼酸盐应 1001umol/ L;应说明质控血清中加入的其他物质在质控血清中的浓度与加入量保持不变;从质控血清到货日计还需有 1 年以上 (18 个月 )的有效期;最长复溶 时间≤ 30min;复溶后稳定时间在 2~8℃ 时 24h, — 20℃ 时 30d。 不稳定成分 (如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在复溶后前 4h的变异系数应小于 2%;细菌计数 l00cfu/ ml;氨含量 50umol/ L。 ⑦瓶间变异性的文件记录:提供瓶间变异记录,并对若干项目抽查以核实瓶间变异的可靠性。 存放后的质控血清的瓶间变异应不变;但对不稳定成分如胆红素、葡萄糖、酶类等,其 CV 值不能超过原来值的 1. 5 倍。 ⑧应附有质控血清稳定性文件记录及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稳定性记录。 (4)附有产品使用说明书。 四、方法 详见各专业有关质控章节 检验科消毒隔离制度 1.采血应采用三棱针,做到一人一针,一用一消毒。 禁止使用公用玻璃片刮血。 2.表面抗原反应板用 2%盐酸浸泡 2小时,再用 7ml尿素浸泡 12小时以上。 取出后用蒸馏水冲洗,以棉球逐孔擦干备用。 3.稀释棒用后分别用 BPS缓冲液冲刷,经煮沸后备用。 4.对采血容器和肝功操作台及其周围,经常以 0. 2%过氧乙酸或“ 84”消毒液擦洗消毒。 5.擦试显微镜纱布用后放人 0. 3%过氧乙酸浸泡 2小时。 洗净凉干备用,擦镜纸用后焚烧。 6.将做血、尿、便、唾液等检验用的玻璃片及容器,应先行煮沸消毒 30分钟, 或以 0. 2%过氧乙酸浸泡 30分钟以上用清水洗刷冲净后再高压、干烤或煮沸消毒。 7.检验、实验剩余的血、尿、便、唾液等污物,按污水消毒处理,严禁直接倒人下水道,其他污物一律焚烧。 8.化验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工作完毕后,要消毒双手。 急诊检验制度 1.急诊检验范围:急诊病人、抢救病人、危重病人及病情需要作急诊检验者。 2.急诊检验单由医师逐项填写,并在栏首注明“急”字和送检时间。 3.凡属急诊范围的检验,只要标本合格,检验人员不得拒收。 收到标本后及时进行检验,一般应在 2小时内发出报告。 4.特殊急重抢救 病人的标本,应由病房工作人员送检。 检验员得出结果时应及时通知病房以便病房及时取回报告。 5.检验科各室下班前应作好急诊检验的准备工作。 生化检验工作制度 1.生化检验属重要实施诊断技术,是配合临床诊治的重要手段。 各项生化检验均须制订操作规程和质控标准,检验人员必须严格遵循规程、集中精力进行操作,确保检验质量,防止差错事故。 2.作好标本的采集和处理,采血器材和操作应防止标本溶血和污染。 对送检标本须查对姓名、床号、检验目的,标本容器是否符合要求等。 3.急诊标本、特殊标本应尽快检验及时报告。 在报告未发出 之前应对检验结果进行审查,有可疑时应复查。 送检标本妥善保存,以备复查。 4.坚持作好生化质量控制,随时检查试剂,定期校正标准、仪器等,保证检验结果准确。 新旧试剂应作前后对照,一切操作数据及各项试验应作原始记录,以备查找。 5.检验器皿按规定定时清洗和浸泡,做好实验室清洁卫生消毒。 严格遵守安全规则,加强个人防护。 废器污物妥善处理。 检验标本管理制度 1.全科人员要十分重视检验标本,正确采集、运送、验收、保存、检测,避免错采、错收、污染、丢失。 否则,应追究当事人责任。 2.检验标本的采集必须严格按照检验项目的 要求,包括容器、采取时间、标本类型、抗凝剂选择、采集量、送检及保存方式等。 3.接收标本须严格实行核对制度,包括对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或住院号、病床号、标本类型、容器、标识、检验目的等的审核,所送标本必须与检验项目相符。 不符合要求的应退回重送。 在核对检验标本的同时,应查对临床医生填写的检验申请单是否正确、完整、规范,如有不符合要求者,应予退回;要求在纠正以后,再予接收。 4.向外单位送检或接收外单位送检的标本应有专人负责并有专门记录。 5.急诊检验标本要及时采集、核对、检验、报告。 6.检测后的各种标本 ,应保存一定时间。 尤其是脑脊液、心包积液、胸腹水、胃液、血液等标本,检验后应保存至少 1周,以备查对。 血液检验工作制度 1.按操作程序正规操作,不得随意删改。 做好“三查七对”。 对不符合要求的标本,须通知病房重新送检。 有特殊发现要及时报告主管医师。 重要标本片 (如骨髓片 )注意保留标本。 2.出报告及登记结果时要力求准确,不出大包围报告,必要时应主动作辅助诊断试验。 做好登记统计工作。 3.认真做好质检工作,作好新旧试剂对照工作。 对使用仪器、试剂要妥善维护、保管,保证检查质量。 4.进修实习人员必须遵守本室工作 制度和操作规程。 采血检验须有本室人员指导,检验结果须经带教老师审核签字。 5.注意清洁卫生,防止交叉感染,下班前要搞好室内卫生和注意安全工作。 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1.必须把检验质量放在工作首位,普及提高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理论知识,使之成为每个检验人员的自觉行动。 同时,按照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和临床检验中心的要求,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 (1SO)《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 (1S017025)》的要求,全面加强技术质量管理。 2.建立和健全科、室 (组 )二级技术质量管理组织,适当安排兼职人员负责检验技术质量管理工作。 管 理内容包括:制订目标、计划、指标、方法、措施,实施检查、总结、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定期向上级报告。 3.各专业实验室要制订质量控制制度,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做到日有操作记录,月有小结、分析,年有总结。 发现失控要及时纠正,未纠正前停发检验报告,纠正后再重检、报告。 、试剂的管理,建立大型仪器档案。 新引进或维修后的仪器须经校正合格后,方可用于检测标本。 5.及时掌握业务动态,统一调度人员、设备,建立正常的工作秩序,保证检验工作的正常运转。 6.建立岗位责任制,明确各类人员职责,严格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各 项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7.做好新技术的开发和业务技术的保密工作。 8.积极参加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努力提高质评水平。 9.制订技术发展计划与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检查。 安全、防火、防护管理制度 1.本科室工作人员,每日上、下班应检查水电设备,上班时,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2.科内应设立安全小组,配备好防火器材,定期进行检查、维护和更换,使其处于完好状态。 3.检验科根据科内具体情况、条件,拟定安全技术规范操作训练,要熟悉电路开关,使用灭火器的存放,使用方法。 4.科内工作人员对工作中可能发生意 外事故,触电失火,刀切害、刀刺伤、传染性污染等检验室应有应急处理方法,并应熟悉掌握。 5.科内安全通道随时要保持通畅。 6.使用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时应在适当环境下正确操作,防止腐蚀、灼伤、火灾和爆炸等事件发生。 7.各种电器设备,如电炉、干燥箱、保温箱等仪器,以实验室为单位,由专人保管,并建立仪器卡片。 8.发现有不安全因素,应及时报告,迅速处理。 试剂、检验仪器管理制度 实验室必须使用能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检验方法以及使用的器材、仪器、试剂品和校准晶。 一、试剂管理制度 1.应根据仪 器制造商说明或依权威机构的要求来选择和使用校准晶和质控品。 2.非仪器配套商品试剂、试剂盒和校准晶、质控品等,由主任组织专门小组负责评价、选购。 所用试剂必须是有生产许可证、注册登记证的商品试剂盒。 此外应有方法学评价实验报告,每批新试剂应对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等主要性能进行评价。 比对实验和评价报告应保存,证明其不影响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备主任及区临床检验中心或评审专家查阅。 3.自配试剂由专业主管指定专人负责配制,原料及溶液必须保证质量,有配制记录,成品贴有标签,注明试剂名称、浓度 (效价、滴度 )、储存条件 、配制日期和失效日期、配制人等。 4.对领来的试剂或物品要登记品名、数量、规格、贮存条件和价格,并有专人按贮存要求妥善保管,做好温度记录,定期检查。 在有效期限内使用。 5.任何试剂超过失效期,都不能使用,由保管者填写报废单,经鉴定后由主任及上级领导批准销毁,只有当权威机构出具书面证明或者实验室有充足依据证明其不影响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方可在规定的延长期间内使用。 二、仪器设备管理制度 1.各仪器设备均应建立档案统一管理,内容包括仪器编号、品牌型号、购置日期、使用说明书、操作手册、维修手册等原始资料,由专人保 管。 2.工作人员操作精密仪器设备必须经过专门训练,专业主管考核合格并经主任批准后方可上岗。 3.建立专业实验室的仪器操作手册,使用时严格按照程序操作,并按规定要求定期进行维护、保养,建立维护和维修记录。 仪器要有明显的状态标示 (使用、维修、停用 ),专业主管定期检查。 4.对天平、分光光度计、其它有关仪器应按照我国计量法规,定期接受计量检定机构的校验,并保留检验证书。 5.建立仪器设备检定和校准程序,按期进行强制检定或自检 (贴有明显的标记 )。 按仪器使用说明书的规定周期,使用配套校准晶校准仪器。 有检定及校 准记录,专业主管或主任定期检查。 检验报告单签发制度 1.检验报告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