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的中后期的防治内容摘要:

1、、玉米螟1、发生规律玉米螟即钻心虫。 在东北、华北平原每年发生 23 代,幼虫在玉米秸秆、穗轴、棉柴等寄主作物中越冬。 越冬幼虫 5 月份变成蛹,6 月份羽化出越冬成虫,交尾、产卵、变成幼虫,开始为害玉米。 2、防治方法(1)要在越冬成虫羽化前将越冬寄主全部处理掉。 (2)春玉米的防治。 春玉米大喇叭口期正是成虫出现期,当田间花叶达到 20%时,在大喇叭口期的中期和末期各施药 1 次。 颗粒剂防治玉米螟效果好。 硫磷颗粒剂, 3%辛硫磷颗粒剂,杀死颗粒剂,3%呋喃丹颗粒剂,每株玉米使用上述颗粒剂 12 克,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 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 夏玉米的防治用药和春玉米相同,但 2、防治关键时期是抽穗吐丝期;在田间调查花丝基部及雌穗顶端时,有虫雌穗达 10%或 100 穗上有幼虫 50 头时应施药防治。 有虫雌穗超过 30%时,应在第 1 次施药后 68 天再施药 1 次。 施用的颗粒剂和春玉米相同,只是施药位置不同,将药撒在雌穗着生节的叶腋处,雌穗上面两节及下面一节的叶腋处及花丝顶上。 二、玉米蚜玉米蚜主要集中在雄穗、穗梗及上部嫩叶上,导致雌穗发育不良,雌穗缺粒和秃尖,而且蚜虫分泌露影响下部叶片的光合作用。 防治蚜虫最有效的方法是在玉米的茎基部涂 40%氧化乐果乳油 200250 倍液。 三、玉米纹枯病1、症状玉米感病后,近地面的叶鞘出现红色、紫红色椭圆病斑,严重的茎秆上也出现病 3、斑,病斑发展愈合后形成不规则云雾状斑纹,田间湿度高时,叶鞘上形成暗红色菌核,玉米收获时带有菌丝菌核的部分残留在土壤中,还危害小麦。 2、防治方法(1)玉米与甘薯、大豆轮作。 (2)及时摘除病叶及叶鞘的同时进行喷药防治。 喷施 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 500800 倍液,或 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200 倍液,或 5%井岗霉素可溶性粉剂 400600 倍液。 四、玉米大斑病和小斑病的防治1、症状叶片上出现梭状病斑是大斑病的典型症状,初发生时病斑灰绿色,潮湿时上面出现灰色霉层。 小斑病的病斑椭圆形或长圆形。 初发病时,叶面上有渍状病斑。 大、小斑病连续发生时,叶片上的病斑连接成片,导致叶片枯死,植株死亡。 一般下部叶片首先表现症状,然后往上扩展。 2、防治方法(1)栽种抗病品种。 (2)在玉米抽雄前后,当田间发病植株达70%,叶片达 20%时,进行喷药防治。 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1200 倍液,或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间隔 7 天,连喷 23 次。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