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毒病综合防治内容摘要:

1、米病毒病发病率高,很难防治,是当今国内外难以攻克的“绝症”之一。 在我国,病毒病的种类主要有粗缩病和矮花叶病两种,在大多数玉米主产区两病混合发生。 一、玉米病毒病的特点1、危害严重:病毒病的发生来势猛,上升速度快,发病面积大,危害严重,有的地区前一年只有零星病害发生,而次年就呈大发生态势,每 667 平方米(1亩)病株率从百分之十几到百分之八九十不等,有些地块甚至毁种,给生产带来很大损失。 2、前茬不同,发病情况也不一样:不同的地块由于作物、耕作制度和茬口不同,发病情况也不一样,前茬口是菜田改种玉米的发病严重。 3、周围环境对病毒病的发生影响也很大:邻近田边、菜地、果园、路边和渠边以及低洼地带的玉米发 2、病率明显偏高;管理粗放、杂草丛生的田块和土壤肥力低、出苗弱的地块玉米也易感病。 二、玉米病毒病发生的原因1、品种抗病性差,种子带毒。 当前生产中使用的许多品种基本上都不抗病毒病,它们的种植面积大,容易感染病毒病;种子带毒率的增加也是近年来出现的一个新问题,由于制种田发病严重,种子带毒率高,大田发生面积增大。 2、一些栽培技术和耕作制度有利于媒介昆虫的传毒和发生。 随着玉米间作、套种玉米面积迅速增加,由于田间作物食物链衔接的关系,大大提高了传毒昆虫的存活率,使玉米一出苗就受到危害,发病严重。 一些周年性生产的地块,如温室蔬菜面积的加大,增加了传毒昆虫的越冬空间,有利于它们的越冬与繁殖。 同时,耕作粗放,杂草 3、丛生的田块,为蚜虫和灰飞虱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扩大了它们的栖息场所。 不合理施肥,忽视农家肥,造成土壤严重缺少锌等微量元素,这也是玉米容易感病的重要原因。 3、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病的发生。 近几年连续的暖冬对传毒昆虫的越冬十分有利,玉米生长前期春旱又促进了传毒昆虫的繁殖,玉米生长有抑制作用,造成弱苗,容易感病。 夏季多雨使气温降低,玉米受涝延长了作物感病繁感期,进一步加重了病毒病的发生。 三、综合防治对策1、减少感病品种,加强种子处理。 主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在大田要因地制宜逐步压缩感病品种的种植面积,推广抗病耐病品种。 二是严把药剂拌种关,推广种子包衣剂,大力种子包衣和药剂拌种,在重病地区实施种子统供、 4、统一配方、统一拌种包衣,早期防治传毒昆虫。 三是加强制种管理,尽可能在无病毒病发生的地区制种,降低种子带毒率。 2、注重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性。 第一,提供覆膜栽培,确保玉米苗齐苗壮,提高苗期抗病性;尽早定苗,拔除病株,消除田间病源。 第二,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田除草,减少传毒昆虫栖息繁衍场所。 第三,加强健身栽培,合理调节水肥,喷施生长调节剂和叶面微肥,提高植株抗病性。 3、进行药剂防治,尽早除虫防病。 苗期根据预测预报对灰飞虱和蚜虫要尽早进行药剂防治,具体可采用 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 30005000 倍液或 25%扑虱灵可湿性粉剂 10001500 倍液均匀喷雾,对沟边、道旁和杂草多的地块要重点防治,注意防治套作、间作玉米田,减少传毒昆虫的为害;对已经感病的玉米,南霉素)进行喷雾,对病性的控制和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