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高中化学会考知识点总结内容摘要:

[参考答案 ] 一、选择 二、填空 16.吸收能量,放出能量,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热量放出,放热,吸热 17.放 出 、 11 kJ( 2 分)18.正、还原 2H++ 2e= H2↑ ( 2分,负、氧化反应 Zn- 2e= Zn2+ ( 2 分) 19. (1)化学能变热能, (2)电能变化学能, (3)化学能变电能 (4) 电能变化学能 三、简答题 20. A、 B, 2A+B 2C,不能 ,无体积,无法求出浓度变化值 ,平衡 2 (1)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2)A 与 B 反应放出热量,使烧杯中澄清的饱和石灰水温度升高。 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因而析出 Ca(OH)2沉淀,溶液变浑浊。 【附加题】(装置图 5分,两极材料和电解液正确 5 分,正负极判断 2分,电子方向 2 分,电流方向 2 分,电极反应式各 2分) Cu是正极,正极反应式: 2Fe3++ 2e– = 2 Fe2+ Fe是负极,负极反应式: Fe ― 2e– = Fe2+ e– I Fe Cu 第一章 氮族元素 一、氮族元素 N(氮)、 P(磷)、 As(砷)、 Sb(锑)、 Bi(铋) FeCl3 溶液 二、氮气 ( N2) 分子结 构 电子式: 结构式: N≡ N (分子里 N≡ N 键很牢固,结构很稳定)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气体,难溶于 水,密度与空气接近(所以收集 N2不能用排空气法。 ) 化学性质: (通常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有在高温、高压、放电等条件下,才能使 N2中的共价键断裂,从而与一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 N2+3H2 2NH3 N2+O2= 2NO 3Mg+N2 = Mg3N2 Mg3N2+6H2O= 3Mg(OH)2↓ +2NH3↑ 氮的固定:将氮气转化成氮的化合物,如豆科植物的根高温、高压 催化剂 放电 点燃 瘤菌天然固氮 三、氮氧化物( N2O、 NO、 N2O NO N2O N2O5) N2O—笑气 硝酸酸酐 —N2O5 亚硝酸酸酐 —N2O3 重要的大气污染物 —NO NO2 NO—无色气体,不溶于水,有毒(毒性同 CO),有较强还原性 2NO+O2= 2NO2 NO2—红棕色气体 (颜色同溴蒸气 ),有毒 ,易溶于水 ,有强氧化性 ,造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因素 3NO2+H2O= 2HNO3+NO 2NO2 N2O4(无色 ) 302 = 2O3(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 鉴别 NO2与溴蒸气的方法 :可用水或硝酸银溶液 (具体方法及现象从略 ) NO、 NO O2溶于水的计算:用总方程式 4NO2+O2+2H2O= 4HNO3 4NO+3O2+2H2O= 4HNO3进行计算 . 四、磷 五、氨气 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空气轻,易液化 (作致冷剂 ),极易溶于水 (1:700) 分子结构:电子式: 结构式: (极性分子,三角锥型,键角 107176。 18′) 化学性质: NH3+H2O NH3 H2O NH4++OH (注意喷泉实验、 NH3溶于水后浓度的计算、加热的成分、氨水与液氨) NH3+HCl= NH4Cl(白烟,检验氨气 ) 4NH3+5O2 === 4NO+6H2O 实验室制法(重点实验) 2NH4Cl+Ca(OH)2= 2NH3↑ +CaCl2+2H2O(该反应不能改为离子方程式。 ) 发生装置:固 +固(加热)→气,同制 O2 收集:向下排空气法(不能用排水法) 检验: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靠近容器口(试纸变蓝)或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接近容器口(产生白烟) △ 加热 催化剂 干燥:碱石灰(装在干燥管里) [不能用浓硫酸、无水氯化钙、 P2O5等干燥剂 ] 注意事项: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空气对流,影响氨的纯度)或塞一团用稀硫酸浸湿的棉花(吸收多余氨气,防止污染大气) 氨气的其他 制法:加热浓氨水,浓氨水与烧碱(或 CaO)固体混合等方法 铵盐 白色晶体,易溶于水,受热分解,与碱反应放出氨气(加热)。 NH4Cl= NH3↑ +HCl↑ (NH3+HCl= NH4Cl) NH4HCO3= NH3↑ +H2O↑+CO2↑ (写出碳酸铵的分解反应 ) NH4+的检验:加入碱液(如 NaOH溶液)后共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 △ 六、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 由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如 H— H、 Cl— Cl键;有不同种原子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如 HF, C=O 等。 极性 分子和非极性分子的判断 所有的双原子单质都是非极性分子如 H Cl N2 等,所有的双原子化合物都是极性分子,如 HF、 HCl等。 多原子分子,若分子结构是中心对称的,则是非极性分子;否则如 H2O、 NH3等就是极性分子。 以下为常见的多原子非极性分子: CO CS BeCl2(直线型), BF BCl SO3(正三角型), CH CCl4(正四面体) 判断 ABn型分子极性经验规律: 若中心原子 A 的化合价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主族序数,则该分子为非极性分子,否则为极性分子。 七、硝酸 物理性质:无色易挥发 、低沸点, 69%的为浓硝酸, 98%的为发烟硝酸。 化学性质: ( 1)强酸性 如稀硝酸可使石蕊试液变红,而浓硝酸可使石蕊试液先变红后褪色( Why。 ) ( 2)不稳定性:见光或加热易分解,硝酸浓度越大,越不稳定。 4HNO3 = 4NO2↑ +O2↑ +2H2O 浓硝酸呈黄色是因为硝酸分解产生的 NO2溶于硝酸中,所以应把它保存在棕色瓶中,并放在阴凉处(注意不能用橡胶塞,因为硝酸会腐蚀橡胶)。 [工业盐酸因含有 Fe3+而呈黄色 ] △ /光照 ( 3)强氧化性 硝酸越浓,氧化性越强,硝酸与金属反应一般不放出氢气。 3Cu+8HNO3(稀 )= 3Cu(NO3)2+2NO↑ +4H2O Cu+4HNO3(浓 )=Cu(NO3)2+NO2↑ +2H2O C+4HNO3(浓)= 4NO2↑ +CO2↑ +2H2O 注意: 钝化:冷的浓硝酸和浓硫酸可使 Fe、 Al 发生钝化(强氧化性的表现) 王水:体积比为 1: 3的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可溶解 Au、 Pt 等不活泼金属 硝酸和铜反应时,硝酸既做氧化剂又起酸性作用。 制取硝酸铜的最佳途径是: Cu → CuO→ Cu(NO3)2 (消耗硝酸最少,且不产生污染物) ,而用浓硝酸不仅消耗的硝酸 最多,且产生最多污染 气体。 稀硝酸次之。 注意分析 Cu和 HNO3反应的分析和计算。 实验室制法: NaNO3+H2SO4(浓 )= NaHSO4+HNO3↑ 八、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原则: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 步骤:划好价→列变化→求总数→配系数→细检查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用电子守恒去做,注意格式 利用电子守恒列式的基本方法: 微热 ( 1)找出氧化剂和还原剂以及各自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 2)找准 1 个原子(或 1 个离子)得失电子数(注意:化学式中粒子数) ( 3)由题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根据电子守 恒列式: 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 == 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 九、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 1)过量计算:先判断谁过量,再按不足的进行计算,有时需要讨论。 ( 2)多步反应的计算 — 关系法:先通过化学方程式或元素守恒找到关系式,再计算。 常见的关系式:工业制硫酸: S— H2SO4 (或 FeS2— 2H2SO4) 工业制硝酸: NH3— HNO3 第二章 化学平衡 一、化学反应速率 1.意义:化学反应速率是表示化学反应快慢程度的物理量。 2.表示方法:用单位 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单位: mol/(L min)或 mol/(L S) 3.计算公式: v=△ c/△ t, v表示反应速率,△ c 表示变化的浓度,△ t 表示变化的时间, ①是某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率,而不是指瞬时速率。 ②同一反应,可用不同物质表示,数值可以不同。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特点 ③不能用固体或纯液体来表示反应速率 ④同一反应中,不同物质的速率之比等于相应的化学计量数(即系数)之比。 如化学反应 mA( g) + nB( g) = pC( g) + qD( g) v( A)∶ v( B)∶ v( C)∶ v( D) =m∶ n∶ p∶ q 注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