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1、米螟在旅顺口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一种具有巨大为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也是旅顺口区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将减产玉米 10%左右,大发生年份损失 30%以上。 年发生两代。 一代卵期在 6 月中下旬,幼虫盛发期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高龄幼虫盛发期在 7 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心叶。 二代卵期在 8 月上中旬,幼虫大多潜藏在花丝丛中为害,部分在叶腋中取食花粉。 45 龄后,部分幼虫直接咬食雌穗顶端的灌浆籽粒或钻入穗轴,更多的蛀入雌穗柄或茎秆。 可见,发生在心叶期的玉米螟(一代)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世代,也是必须抓好防治的重要时期;而发生在穗期的玉米螟(二代)通过越冬成为翌年为害的 2、虫源。 候条件及一代卵高峰期与玉米“易感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越冬后虫量基数百秆活虫数在 50 头以上、56 月份降水较多湿度较大、一代卵高峰期与玉米心叶中期吻合,则一代玉米螟将偏重乃至大发生。 几年,旅顺口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总的防效在 70%左右,不是很理想。 究其原因是:一代玉米螟卵期拖得较长,玉米着卵的时间和空间较分散,使得相当一部分螟卵未能被赤眼蜂所寄生。 赤眼蜂卡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如 2000 年的蜂卡的寄生率只有77%;蜂卡出蜂日与田间放蜂日吻合程度不高;蜂卡纸设计不很合理,分点投放撕卡时蜂卵脱落损失较多。 蜂卡投放质量不高,有些村重视不够,没严格按操作规程投卡, 3、使蜂卡在田间分布不均,因受到赤眼蜂活动范围的限制,田间赤眼蜂分布也不均。 受气候的影响,放蜂时遇刮大风,下大雨,对赤眼蜂杀伤较大。 玉米螟的防治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是阻止出现高龄幼虫钻蛀现象。 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不能收到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 处理秸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虽然具有省工省力、无公害等优点,但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玉米螟基本不存在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所以,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处理好玉米秸秆,如粉碎后还田、沤制肥料、作饲料,或采用白僵菌封垛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方法。 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采用杀虫灯诱杀螟蛾,也是一种有明显防效且无公害的重要措施。 向田间投放赤眼蜂,可消灭田间大部分螟卵。 在玉米心叶末期对玉米“花叶”率较高的地块,向玉米心叶中撒放辛硫磷颗粒剂,可收到较为彻底的防治效果。 专利查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