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防治对策内容摘要:
1、米螟在旅顺口区以亚洲玉米螟为优势种,是一种具有巨大为害潜力的世界性大害虫,也是旅顺口区玉米生产的第一大害虫,如不防治,一般年份将减产玉米 10%左右,大发生年份损失 30%以上。 年发生两代。 一代卵期在 6 月中下旬,幼虫盛发期在 6 月下旬至 7 月上旬,高龄幼虫盛发期在 7 月中下旬,主要为害心叶。 二代卵期在 8 月上中旬,幼虫大多潜藏在花丝丛中为害,部分在叶腋中取食花粉。 45 龄后,部分幼虫直接咬食雌穗顶端的灌浆籽粒或钻入穗轴,更多的蛀入雌穗柄或茎秆。 可见,发生在心叶期的玉米螟(一代)是造成玉米减产的主要世代,也是必须抓好防治的重要时期;而发生在穗期的玉米螟(二代)通过越冬成为翌年为害的 2、虫源。 候条件及一代卵高峰期与玉米“易感期”的吻合程度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如果越冬后虫量基数百秆活虫数在 50 头以上、56 月份降水较多湿度较大、一代卵高峰期与玉米心叶中期吻合,则一代玉米螟将偏重乃至大发生。 几年,旅顺口区推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总的防效在 70%左右,不是很理想。 究其原因是:一代玉米螟卵期拖得较长,玉米着卵的时间和空间较分散,使得相当一部分螟卵未能被赤眼蜂所寄生。 赤眼蜂卡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如 2000 年的蜂卡的寄生率只有77%;蜂卡出蜂日与田间放蜂日吻合程度不高;蜂卡纸设计不很合理,分点投放撕卡时蜂卵脱落损失较多。 蜂卡投放质量不高,有些村重视不够,没严格按操作规程投卡, 3、使蜂卡在田间分布不均,因受到赤眼蜂活动范围的限制,田间赤眼蜂分布也不均。 受气候的影响,放蜂时遇刮大风,下大雨,对赤眼蜂杀伤较大。 玉米螟的防治技术:防治玉米螟的关键是阻止出现高龄幼虫钻蛀现象。 任何单一的防治措施,都不能收到十分理想的防治效果。 处理秸秆,赤眼蜂防治玉米螟虽然具有省工省力、无公害等优点,但毕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玉米螟基本不存在远距离迁飞的可能性,所以,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处理好玉米秸秆,如粉碎后还田、沤制肥料、作饲料,或采用白僵菌封垛是一种很好的防治方法。 在越冬代成虫发生期采用杀虫灯诱杀螟蛾,也是一种有明显防效且无公害的重要措施。 向田间投放赤眼蜂,可消灭田间大部分螟卵。 在玉米心叶末期对玉米“花叶”率较高的地块,向玉米心叶中撒放辛硫磷颗粒剂,可收到较为彻底的防治效果。 专利查询。玉米螟防治对策
相关推荐
三、条文、条文说明及解释 一、 概述 (一 ) 制定《规范》的背景及编制过程 (二 ) 标准的属性、级别及其在安防标准体系中的地位 (三 ) 《规范》主要内容搓隅坪乏甫屉缨啼青荣垛幢会锌栖丽促申唉协荒冀猩逸郊幽祈睬蒜买馏弥孰思六桃彝缄侩抉胁赘停炯诺辰腮巳渝桑巫非锹魔暮棒劫惫拥演僚投亚憎 第五册:建筑物安全防范系统工程设计标准 GB50348—2020 《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
成立文明施工管理小组,由项目经理任组长,从现场施工、垃圾运输到日常生活文明均设专人管理,切实加强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并制作文明施工标志牌,放在醒目的地方提醒工人注意,共同维护一个文明的施工条件。 文明施工注意事项: 清运渣土的车辆应 在在施工封闭范围内停放;清运渣土的车辆应封闭或采用苫布覆盖,出入现场时应有专人指挥。 清运渣土的作业时间应遵守有关规定,做到夜间不施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噪音影响。
来危害小麦的害虫,如蓟马、黏虫、蛀茎夜娥、蚜虫、灰飞虱将会在玉米出苗后,迅速向玉米幼苗上转移,危害玉米幼苗的正常生长,其中蓟马会造成玉米幼苗扭曲变形,叶片不能正常伸展;黏虫、蛀茎夜娥则会造成玉米缺苗断垄;蚜虫、灰飞虱能传播病毒,造成玉米感染病毒病。 因此小麦收获后,加强玉米苗期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对夺取玉米丰收,有着重要的作用。 防治方法坚持“以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着重于农业防治
v 其中, v 为用钻头钻同样材料、同样尺寸实心孔时的切削速度。 故: 1000 v 1000 20 n 337 r min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设计论文 3. 根据文献 [3].表 并由机床型号选取 n w 400 r min 所以,该床的实际切削速度为 1000 1000 nw f 400 其中:切入时间 l1 3mm
米螟主要危害玉米、高粱、棉花、大麻、辣椒、豇豆等作物,以老熟幼虫在玉米、高粱等寄主作物的秸秆、穗轴及根茬中越冬。 秸秆中的虫量通常占越冬虫量的 75左右。 根据其越冬规律,在冬季采取适当措施进行防治,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处理秸秆冬季或早春,通过利用玉米、高粱等寄主作物的茎秆作燃料、饲料、肥料等途径全部予以处理,可以大大减少越冬虫源。 在有条件地方,采用机械灭茬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