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缺粒秃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内容摘要:
1、米的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 有的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有的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有的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 每年玉米由于缺粒秃尖,给玉米产量造成很大的损失,可减产 10上,而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所以预防玉米缺粒秃尖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一个关键措施。 一、玉米缺粒秃尖的主要原因1、密度不适宜,营养缺乏。 水分不足是影响有机物质的制造与转动,特别是密度过大是造成玉米缺粒秃尖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民相信“有钱买籽,无钱买苗”的经验,播种密度偏大。 玉米正常亩保苗株数为 3500,而有的农民亩保苗达 4500以上。 2006 年我们调查亩保苗在 35 2、00的地块,玉米缺粒秃尖率为 4而亩保苗在 4500的地块玉米缺粒秃尖率高达 10%,而且穗小,空秆率多,产量下降。 2、开花时遇有高温干燥天气,土壤水分又不足,花粉花丝寿命缩短,散粉时,连天阴雨或干旱影响正常开花授粉。 3、果穗下侧的花丝授粉不好或者吐丝较晚,田间花粉稀少。 由于冬季我县一般冬雪较大,春季气温低,回温慢,易内涝,导致玉米播种期拖后,生育期也拖后,玉米抽雄较晚,影响花丝授粉,造成缺粒秃尖。 4、由于前茬农药残留或施药不当,用药量过大,给玉米造成药害。 特别是氟磺胺草醚、广灭灵和 2,4酯等给玉米造成药害,致使玉米生长受到抑制,生育期拖后或不抽雄,造成玉米缺粒秃尖发生。 5、品种质量差,由于 3、利益驱使,不法商贩经销的种子质量差,品质低,掺杂不合格品种造成玉米缺粒秃尖。 二、预防玉米缺粒秃尖的措施1、抓住土壤墒情抢先播种:影响玉米生育期的主要因素是温度和光照,玉米是一种喜温、喜光照、喜肥水的作物。 玉米种子在温度为 10上时,才能迅速发芽。 所以当气温稳定通过 10时应及时早播,促进早熟。 我县的最佳播种期为 5 月 25 日左右。 2、增施基肥:由于玉米根系发达,需肥水较多,仅靠土壤的营养是远远满足不了玉米整个生育期对肥的需求。 因此施足基肥是玉米增产的重要条件,玉米基肥应以迟效性的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N、P、K、理搭配。 在玉米发育过程中,基肥的缓慢分解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玉米养分。 3、合理密植:种植密度要根据品种特性适当种植,不能过密或过稀。 过密时,光合作用低下,有机物质少,影响正常授粉,使缺粒秃尖增加。 过稀导致收获株数达不到,从而影响产量。 一般在确保亩保苗株数的基础上,去掉弱势苗,留壮苗,力争收获株数达 3500。 4、由于人为播种造成出苗不整齐或产生的弱苗,而亩保苗数又达不到的地块,对弱苗要偏管。 争取达到发育整齐,抽丝一致。 5、人工授粉:对于一些发育晚的果穗或发育不良授粉不好时,应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可降低缺粒秃尖的发生率。 6、适用良种:有的品种本身缺粒秃尖较重,应选用适应当地气候特点的比当地有效积温早 100左右品种为主栽品种。 专利查询。玉米缺粒秃尖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相关推荐
00 万亩 阜新市农委相关消息,截至 5 月 16 日,阜新市农村花生播种宣告结束,播种面积至少比去年增加 15 万亩,总量超过 100 万亩,创出历史新高。 进入 5 月以来省里多次组织人工增雨活动,随着墒情的好转,全市农村出现了抢墒播种花生的高潮,每天出动播种机多达 5000 台。 阜新部分耕地含沙量大,适合花生种植。 2007 年秋后,花生市场价格创出每公斤 至 的历史新高。
四.组织实施防火检查和火灾隐患整改工作; 五.组织实施对公司本部及各电站消防设施,灭火器材和消防安全标志的维护保养,确保其完好有效,确保所有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畅通; 六.组织管理专兼职 消防队的日常工作; 七.在单位员工中组织开展消防知识、技能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组织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的实施和演练; 八.完成消防责任人委托的其它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6 九.定期向消防责任人汇报单位消防安全工作情况
1、脾益胃、宁心安神,还能提高免疫力。 说起茯苓,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北京特产茯苓饼那香甜的味道,其次还会想起茯苓酸奶、茯苓酒。 茯苓作为一味常见的中药,在老百姓的心中已经慢慢地变成好吃的保健食品了,但是茯苓究竟有什么药用,却很少有人说得清楚。 在红楼梦第六十回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出茯苓霜中,芳官与柳五儿要好,将宝玉吃剩的玫瑰露送与柳五儿吃,当时五儿的亲戚患有热病
1、米亲本种子质量直接关系到制种的成败,也关系到种子公司的生存和发展。 承德县种子公司几年来繁殖玉米亲本种子采取的做法有:1、亲本种子的防杂保纯机械和生物学混杂,变异和不正确的选择等,均导致不同程度的混杂退化现象。 采用三年一循环保纯方法,不仅有效地防止亲本纯度和质量降低,也克服了亲本连续套袋自交生活力降低等现象。 具体做法是,对混杂的亲本第 1 年套袋自交,收获典型性状的单株,混合脱粒
1、斑病先由基部叶片发病,逐渐蔓延至上部叶片。 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逐渐向两端扩展,形成黄褐色梭形或纺锤形大斑,轻的生长衰弱,籽粒瘪小,造成减产,严重时全株枯死。 大斑病发病的适宜温度是 1823,病菌的侵染蔓延均需要较高的湿度。 玉米生长期中高湿度寡照的气候最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最有可能发生大斑病的流行。 大斑病在冷凉地区发生严重。 控制玉米大斑病的方法主要有:使用抗病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