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车床加工工艺毕业论文内容摘要:
6 面粗糙度要求以及刀具与零件的材料性质来选取。 当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要求高时,进给速度 f 应该选择得小些。 最大进给速度受机床刚度和进给系统的性能决定,并与 数控系统脉冲当量的大小有关。 选择对刀点的原则是: ( 1)选择的对刀点便与数学处理和简化程序编制; ( 2)对刀点在机床上容易校准; ( 3)加工过程中便于检查; ( 4)引起的加工误差小。 确定工艺加工路线的原则是: ( 1)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 2)方便数值计算,减少编程工作量; ( 3)缩短加工运行路线,减少空运行行程。 在确定工艺加工路线时,还要考虑零件的加工余量和机床、刀具的刚度,需要确定是一次走刀,还是多次走刀来完成切削加工,并确定在数控 铣削加工中是采用逆铣加工还是顺铣加工等。 7 第三章 数控车床加工实例 注:材料为 45 号钢无热处理及硬度要求 零件图样分析 1.材料选 45中碳热扎钢,无热处理及硬度要求的热扎钢 2.成型表面组成:由圆柱面、圆锥面、球面、圆弧面以 及螺纹面组成。 各表面均无精度要求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用数控车削均可完成。 3.轴段右侧有两段顺逆圆弧,应选用机械间隙补偿的数控机床去完成。 1.无尺寸精度要求及表面粗糙度要求,一般取表面粗糙度为七级精度,使用中等精度数控 CJK6140 即可保证零件的加工要求,编程时,直接带入具体尺寸。 8 2.轴段右侧有两段顺逆圆弧,应选用带机械间隙补偿的数控机床去完成。 3.各成型表面连接无复杂程度中等,不须用可转位刀片,用一般车削硬质合金刀即可。 4.选毛坯件: 45碳热扎圆钢,取 22X230mm 5.数控加工前先在普床上完成外圆的准备加工,使之为 21mm,同时获得工件的回转轴线、再平端面。 确定定位基准和装夹方式 1.定位基准: X 方向:坯件回转轴线 Z 方向:坯件端面 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与工艺基准三者重合;在相应加工之前基准端面要先加工。 2.装夹方式:三爪自定心卡盘,手工夹紧夹持端。 对坯料多余部分插入主轴内部,加工时依次完成四根轴的加工。 在数控机床上分别加工各成型面,最后用切割刀切除。 综上所述,首先在普床上平端面、加工外圆去除表面的余量达到要求,然后把工件放到数控车床上 确定左段用三爪自定心卡盘夹持,加工圆球、圆弧、圆锥、倒角、退刀槽及螺纹,最后用切割刀切断即可完成。 3.装夹图如下: 加工路线及进给路线 1.粗车外表面 9 先平端面,然后遵循由粗到精,从右到左(由近到远)的加工原则;加工时从右到左粗车各面,粗车时留精加工余量。 加工时用复合固定循环中的轴向粗车循环指令( G73)自动完成加工,以减少计算时间,方面编程。 加工路线如图所示,用一把刀即可完成所以内容。 2.精车外表面 编程时用 G70 指令对应 G73 指令进行精车,一刀完成。 走刀路线如上图所示。 3.槽加工 一刀完成。 走刀路线如下图所示 10 4.螺纹加工 由于螺纹系易损面,应后加工。 编程时可用 G92 螺纹循环指令完成加工。 走刀路线如下图所示: 5.最后用切断刀切断。 刀具选择 刀具材料为硬质合。数控车床加工工艺毕业论文
相关推荐
绕组,用 mV表测量换向片间的电阻,给电机接 6V 交变电源,以产生感应电势,表笔测相邻两个铜片间的电压,沿一个方向逐步移动。 当测到相邻两铜片间电压异常的变低,与所有其它不同,与表笔连接的线圈就是短路点。 ( 2)当绕组使用细线且匝数较多、电阻值大的可用万用表测量,也分两种情况: ,可以不打开电机,将表笔接在电刷引线上,慢慢转动电枢,正常情况下,所测电阻值应当一致。 若发现某点异常
1、米缺粒表现为多种形式,一是果穗一侧自基部到顶部整行没有籽粒,穗形多向缺粒一侧弯曲;二是整个果穗结很少籽粒,在果穗上呈散乱分布;三是果穗顶部籽粒细小,呈白色或黄白色,称为秃尖,严重的秃尖可占整个果穗的一半以上,秃尖是玉米缺粒的主形式。 壤、营养与肥水、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种由于不同品种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能力不同
1、、巧治秃顶玉米果穗顶部常有一部分形不成籽粒的现象,俗称秃顶。 形成秃顶的原因主要是花丝授粉不良、孕穗期缺肥早衰等。 防止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米追肥应本着“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玉米长到 15 片叶左右时,可随浇水 667 平方米(1 亩)施尿素 10 公斤或硝酸铵 1015 公斤;在玉米抽穗至灌浆期,667 平方米用 斤磷酸二氢钾和 斤尿素兑水4050 公斤,于下午进行叶面喷施
审核: 批准: 棉喜邑迷佳吓 傀檬邯酱聚弗湛掷循丢翠绰抨萎医蝴舞胶谣久泅榜伶涸犬瘫锯哼赢油境涧靖话走码想拇烁噪拇你签千绵夸掉扒弃某陋器述雷阀舟釜之 第四条 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物业拓展部工作手册 第 41页,共 41页拓展部工作手册发放编号 编制: 家和物业管理处 审核: 批准:
................................. 42 本章小结 .............................................................................................................................. 43 第五章 LTE 下行分组调度算法分析 ........